(3)網狀式產業集群網狀式產業集群是指眾多相對獨立的中小企業交叉聯係,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產業集群。
網狀式集群的主要特點是:①集群中企業的規模小,雇員的人數很少,企業的類型大都屬於雇主型企業;②由於生產工藝較為簡單,流程較少,企業能夠獨立地完成,所以相互之間較少有專業化分工和合作;③生產經營對地理因素的依賴性較強;④生產的產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大多是沿襲傳統生產方式形成的;⑤供應商和顧客群比較一致,競爭較為激烈;⑥在對外銷售方麵具有較強的合作性。
“重慶火鍋”可視為網狀式產業集群。“重慶火鍋”企業,大都屬於雇主型企業,產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大多是沿襲傳統生產工藝、方式形成的,在對重慶市外銷售方麵具有較強的合作性。
據統計,目前重慶市共有火鍋店5萬多家,占到全市餐飲網點的62.2%;火鍋餐飲年營業額達到130億元,從業人員43萬人;全市有10家火鍋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有13家火鍋企業進入全國餐飲百強。湧現了“小天鵝”“德莊”“秦媽”“蘇大姐”等一大批火鍋品牌企業,重慶火鍋企業在全國開店3000多家,目前,重慶火鍋遍布北京、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和美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重慶火鍋”產業集群對推動重慶飲食產業、農產業等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4)混合式產業集群混合式集群是由多核式與網狀式混合而成的產業集群。集群內部既存在幾個核心企業及相關的小企業,又存在著大量沒有合作關係的中小企業。
混合式集群的主要特點是:①多核式與網狀式集群並存;②核心企業不僅帶動了配套企業的發展,也為散存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機會;③核心企業與配套企業依靠品牌為核心競爭力,散存的中小企業主要以低成本為競爭優勢;④技術創新是集群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重慶璧山“中國西部鞋都”較為符合混合式產業集群的特征。璧山鞋業,有百年曆史,主要以手工作坊為主,輝煌時曾養活20萬就業人口。2003年1月,為整合重慶及西部地區鞋業資源,提高製鞋檔次,增強鞋業整體競爭力,由重慶璧山縣政府與奧康集團進行規劃建設,逐步形成了璧山鞋業產業集群。截至2010年,約有中小企業1300多家,被譽為“中國西部鞋都”。1300多家生產企業和經營戶遍及璧城、七塘、八塘、大路等鞋業生產基地,既有紅火鳥、金田、砂之船、卓雅、長慶、紅土地等核心名牌鞋業入駐,也有眾多的小企業。鞋都工業園區,是集鞋業生產、鞋材交易、成品貿易、物流儲運、質量檢測、資訊信息、人才培訓、研發設計、商住配套為一體的現代鞋業工業城。
重慶璧山,2006年2月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頒發的“中國西部鞋都”稱號。2011年1月,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組織的複評調查中,璧山縣“中國西部鞋都”順利達標,通過專家複評。截至2011年1月,“中國西部鞋都”已實現年產皮鞋6800萬雙,年產值50億元,比5年前分別增長了55%和79%。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增強,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隨著鄰近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的開發、重慶大學城的建成,重慶璧山“中國西部鞋都”這一區域品牌,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更大的發展機遇。
(5)無形大工廠模式的集群無形大工廠模式的集群是由諸多在生產流程上相連接的小企業所構成的產業集群。
這種集群模式的特點主要有:①規模較小,但有彈性,由於小企業生產和家庭生活連成一體,當訂貨增加時,家庭成員轉化為工人,企業的職工人數和工作時間自動增加,反之,當訂貨減少時,企業職工又恢複為家庭成員,因而形成了一個可伸縮性的生產體係;②商業中介和服務組織較為活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③專業化程度較高,分工較為明顯,企業間的合作較為密切;④整個集群猶如一個巨大的工廠,其中各個小企業相對獨立的經營共同維持著整個體係的運轉。
這種集群模式,在農副產品加工生產等領域較易產生。農副產品加工,是一種生產密集型產業,主體的可伸縮性較強,商業中介和服務組織較為活躍,較易形成無形大工廠模式的集群。如重慶“永川秀芽”“秀山金銀花”等,較為符合這種集群模式的特征。
2009年,“永川秀芽”注冊為地理標誌產品,當地已建成永川秀芽生產基地5萬餘畝(15畝=1公頃,下同),年產茶2500噸,年產值3.5億元,轄區內有生產加工企業12家,產品遠銷浙江、上海、北京、澳門等地,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0萬餘人。
2009年“秀山金銀花”注冊為地理標誌產品。2011年,全縣金銀花占地麵積為30.1萬畝,主要分布在清溪、鍾靈、隘口、龍池、溶溪、梅江、蘭橋、中平、裏仁等22個鄉鎮。2011年,全縣預計可采收鮮花32000噸,加工幹花6000餘噸,花農收入將超過3.2億元。“秀山金銀花”經過十餘年的大力發展,產業發展日益成熟,逐漸形成了集經濟、旅遊、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成為秀山乃至重慶的一張特色名片。
2.1.3重慶市產業集群概況1)重慶市產業集群基本概況2010年11月2日,重慶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會上,重慶市政府明確重慶市將重點打造“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軟件及信息服務、風電裝備、智能儀器儀表、軌道交通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慶市產業的發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
在工業方麵,重慶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產業發展基地,有著深厚的發展基礎,重鋼、長安、建設、嘉陵、紅岩汽車等企業是大型的工業企業。在商業方麵,重慶百貨、重慶商社等企業是大型重點商業企業。在製藥方麵,有西南藥業、太極製藥、桐君閣等大型重點企業。在農產品加工方麵,有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重點企業。在儀器儀表方麵,有重慶川儀總廠有限公司等大型重點企業。眾多的大型重點企業,在重慶市工業、商業、農產品加工等各個方麵發揮著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作用,帶動著產業集群的發展。
重慶市產業集群主要涉及汽車、電子信息、環保裝備、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零售業、農產品加工、火鍋、物流、旅遊、金融等產業集群。
(1)重慶市汽車產業集群重慶市汽車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長安汽車集團、紅岩汽車、鐵馬汽車、恒通汽車、力帆汽車等。重慶已擁有汽車整車企業24家,成規模零部件企業680餘家,在汽車產品製造方麵,有微車、轎車、客車、卡車、重型車、輕型車、商用車、特種車等各類汽車。
“2011年1—6月份,重慶汽車產量130.69萬輛,同比增長6.1%,銷量占全國汽車市場份額為14.27%,比上年同期增加1.5個百分點。重慶市計劃至2015年時,推動‘長安係’(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長安福特馬自達、長安鈴木)總產量超過250萬輛,力帆汽車、上汽依維柯紅岩商用車有限公司、恒通客車等各種品牌至少100萬輛以上的產能。屆時,重慶汽車年產量將達到350萬-360萬輛,實現5年翻番。”
(2)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主要涉及的企業有中電科、國虹、重郵信科、惠普、富士康、宏碁、思科等。2008年,重慶經批準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重慶市將西永微電園、兩江新區、南岸經開區等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產業園區。重慶市力爭將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成重慶第一支柱產業。
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30%左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0億元,實現總量“翻兩番”的目標,電子信息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5%。其中,電子產品製造業實現收入1000億元以上,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實現收入500億元以上,軟件及信息服務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基本建成西部地區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基地和軟件及信息服務外包基地。
重慶市通信設備產業將重點發展網絡係統設備、智能信息終端設備、通信芯片與關鍵元器件和通信服務專用軟件。“依托思科、富士康、中電科等企業,我市將重點推動建設電信級交換機、電信級路由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產品以及新一代光路由器、光交換機、光纖、無線接入設備等網絡係統設備研發與生產基地;依托宏碁、惠普、國虹等企業,發展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設備(MID)、衛星導航定位設備、上網卡、機頂盒、新一代智能無線雲端設備等新型通信終端及周邊產品;依托思科、中電科、展訊、重郵信科、四聯微電子等企業,發展TDLTE/TD-SCDMA/GSM(2G-4G)多模移動通信專用芯片、RFID芯片等。”
(3)重慶市環保裝備產業集群重慶市環保裝備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重慶中電投遠達環保公司等300多家環保企業。重慶市300多家環保企業的年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占國內環保產業年總產值的9%。重慶市環保裝備產業集群在環保裝備製造方麵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集群。
重慶市成功掌握了10餘種國內外先進的煙氣脫硫、脫硝、水處理和除塵等技術,參與了國家脫硫、脫硝等相關標準的製訂,成為國家環保機構二氧化硫核查核算人員的培訓基地。重慶市的脫硫、脫硝等環保技術已走出國門,應用在美國、日本等8個國家,為通用、三菱等世界500強企業提供服務。
(4)重慶市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重慶市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客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公司及其配套公司等。重慶長客是目前西部地區唯一生產軌道交通車輛的企業。
近幾年,重慶市區的軌道交通,地鐵、輕軌有了較大地發展,已經開通運營第1、2、3號線;另一麵,城際鐵路也得到了快速地發展,襄渝複線、達萬線、渝懷線等相繼開通。這些都為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軌道交通產業園位於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魚複工業園內,“產業園將進一步擴大軌道交通整車、高速列車、動車組裝備及零部件生產能力,力爭在2020年,形成年產500輛城軌、200輛高速列車、動車組和維修200輛軌道交通車輛的規模,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成為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生產基地。”
(5)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西南藥業、太極製藥、桐君閣、北大國際醫院集團、瑞士諾華集團、重慶博騰製藥等公司。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生物醫藥產業將重點培育和發展化學原料藥、中藥、生物技術藥和醫療器械四大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將突破千億元。”
(6)重慶市零售業產業集群重慶市零售業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重慶百貨、重慶商社、重慶新世紀、沃爾瑪、家樂福、永輝超市、華潤萬家、國美、蘇寧等企業是大型重點商業企業。
2011年,重慶全年商品銷售總額突破10000億元大關,增長28.9%,超年初目標8.9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5.9億元,增長18.7%,超年初目標0.7個百分點,列全國第四,西部第二。2011年,重慶微型商貿企業發展迅速,達到2.25萬戶。全市連鎖經營銷售額達到1350億元,增長30%。2012年,重慶“購物之都”初具雛形,全市100億級商圈達到6個,50億級商圈達到4個。主城5大商圈社零總額突破1000億元,占全市社零總額近30%。其中,解放碑商圈社零額突破300億元。引進商業國際知名品牌223個,入駐率達80%。
(7)重慶市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重慶市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涉及的企業有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重點企業。農產品加工產涉及糧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屠宰與肉品加工、乳及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重慶市有涪陵榨菜集團、重慶德莊、韓氏醬園、華生園食品等一批生產加工能力強、市場營銷經驗豐富、擁有技術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