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形體語手段(下)(1 / 3)

一、形體語的運用(下)

(一)姿態語

1.立態

立態就是站立時的姿態。古人強調“站如鬆”,我們也常說“站有站相”,指的就是人在交際活動中,凡站立之時,應當有一個得體的姿態。這在麵對較多公眾的場合,尤其如此。如上課時的教師、演講時的演講者、作報告時的領導、主持節目時的主持人、指揮交通的警察、賓館的禮儀小姐、拍賣行的拍賣師等。這些交際者處於發送者的位置,其站立的姿態,本身就是一種信息源,接受者通過視覺,而獲取該發送者精神麵貌、身體狀況以及內心活動的信息。

所謂得體的姿態,並不是一個個都要像儀仗隊隊員那樣站得筆直,這要根據各自所處的交際環境並輔以適當的表情、手勢等而定。上課的教師的立態與執勤的警察的立態就有很大的不同。但總的立態原則應當是:全身直立,頭正頸端,胸挺腹收,腿直腳穩。給人以振作端莊、穩沉有力的感覺,猶如挺拔的蒼鬆。這樣,你的接受者才會產生愉悅與信賴的情緒,積極地同你溝通交流。與公眾打交道的交際者,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立姿,從工作職責來說,有違職業規範的要求;從交際角度來說,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是非與公眾打交道的交際者,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是要注意自己的立態的。

2.坐態

坐態就是坐著時的姿態。古人強調“坐如鍾”,我們也常說“坐有坐相”,指的就是人在交際活動中,凡坐著時,應當有一個得體的姿態。這在同眾多公眾的交際中,尤其如此。

得體的坐態根據交際的環境來確定:

在嚴肅、莊重的場合,在自己處於引人注目的位置,在自己所敬仰、尊重的對象麵前,坐態要端正穩沉,眼正視,腰伸直,腳並攏或稍分開(女性可腳踝交叉),即所謂正襟危坐。正襟危坐也不是說要像廟裏的菩薩一樣一動不動,它指的是那些有損形象的坐姿,如仰麵朝天、低頭看地、東張西望、左偏右倒、趴伏桌上、以手抱頭、以肘撐腮、蹺二郎腿等等。

《史記·日者列傳》中記了這麼一件事:

中大夫宋忠、博士賈誼皆飽學之士。一日二人一同上街,見楚之卜者司馬季主在一卜肆講學。二人便入肆中隨便坐下,姑妄聽之。隻聽司馬季主“分別天地之始終,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至此,“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本來是隨便坐下的他倆,為什麼驚恐地回顧而有所悟後,迅即束緊帽子上散亂的纓帶,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好?就因為聽了司馬季主的講學,感到他的博大精深,不能有隨便的坐態。在現實社會中,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那些被邀坐在主席台上的人,那些參加各種莊嚴活動的人,他們的坐態,就不能隨便,就應當是端正穩沉的正襟危坐。

在一般的場合,自己又不是處於為人所注目的位置,自己的交際對象與自己平等或低下,坐態就可放鬆一些:頭可以自由活動,可以左右旁視,腰可以有所彎縮,腿可以相互交叉或蹺起二郎腿,手可以放在桌上或扶手上。至於與那些親密、極熟的人交際,坐態還可以更加寬鬆,隻要不失起碼的禮貌就行。

3.行態

行態就是行走時的姿態。古人強調“行如風”,我們也常說“走有走相”,指的就是人在交際活動中,凡行走時,應當有一個得體的姿態。

在古代,當官的在官場上行走,邁的是所謂方步,或八字步,現在的領導或身份、地位較高者當然不能再如此。但在有公眾注視的場合,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行態:頭要昂,胸要挺,步要大,速要緩,即所謂昂首闊步。給人的感覺是自信、沉穩、莊重,從而產生信賴與尊敬。從事禮儀活動的人,行態要端莊大方,身挺、腿直、步履適中,邊走邊以手勢等向交際對象示意。如秘書、公關人員、接待人員,當客人來訪,在引導其去見領導時,就要以行態展示自己所代表的單位、組織:在走廊上,自己應行走在客人左前方數步,轉彎或上樓,要回頭以手示意,乘電梯,如有專人服務,應示意客人先進,出應請客人先出(如無專人服務,則應自己先進,出請客人先出)。非引導而是自己陪客人行走,應請客人走右,自己在左;如自己作為領導的屬員陪同客人行走,自己要落後客人與領導一兩步,不能並排喧賓奪主,也不能拖得太後不便插話答題。

在日常的一般交往中,行態則較隨便,如散步、逛街、遊園、逛商場時,可以全身放鬆,步輕速慢,給人以輕鬆安詳之感,給無拘無束的閑談造成一種和諧的氣氛。

現實生活中,以姿態語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的,除了立態、坐態和行態外,還有其他一些,如臥態、俯態、仰態、蹲態、跪態等。這些姿態雖不及立態、坐態和行態在交際中的影響,但也不能對它們毫不注意。

(二)服飾語

1.衣著

衣著就是人的衣服穿著。它雖然不是人體自身,但它一經附著於交際者,就與交際者融為一體,成為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的手段。

根據心理學的“第一印象效應”,人們在交際中的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而第一印象,隻能從衣著開始。因為還沒有交際,彼此對各自的個性、氣質、品德、修養等一概不知,彼此看到對方、認識對方的特征,就隻有那一目了然的衣著。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人靠衣裳馬靠鞍”。都強調了衣著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對發送者來說,衣著得體,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增強信心,促成交際的成功。對接受者來說,發送者的衣著得體,會獲得視覺的愉悅,產生對發送者的好感和信賴。日本鬆下集團流行一句名言:“服裝整潔,就是最好的介紹信。”他們對員工衣著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衣著不整者,連廠也不準進。

不重衣著,隨隨便便,會影響交際的進行。管子說過:“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不肅就是不恭敬。與你交往的人為什麼對你不恭敬?因為你的衣冠不正。這裏的“不正”,就是我們平時所批評的一些現象:歪戴帽子斜穿衣,衣服式樣不合時宜、顏色不太協調、大小不合身,衣服髒或破,趿拉著鞋,隻穿背心或褲衩。這些現象,給人造成視覺的不快,從而產生輕視、鄙夷情緒,哪裏還談得上什麼交際效果?《左傳》更是說得嚴重:“服之不衷,身之災也。”把衣服穿得不恰當當成一種災難。

還在20世紀30年代,魯迅就曾經說過:有的人在上海生活,寧願居鬥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必須每晚壓在枕頭底,讓它上麵有折痕。這雖含有嘲諷之意,卻說明一個事實——衣著的交際作用不可忽視,至少,裝點門麵是可以的。在他的《孔乙己》中,那個窮困潦倒的孔乙己,一件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可偏偏就是不能脫下來,成為魯鎮非常特別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如此看重衣著,是因為衣著蘊涵了一種表明身份與追求的交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