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形體語手段(上)(1 / 3)

一、形體語概說

(一)形體語的含義

形體指的是人的形跡和體勢;形跡包括神色和動作,體勢包括姿態和服飾。形體語就是人們在交際中,通過神色、動作和姿態、服飾這些非有聲的言辭手段來傳遞信息,形成彼此的溝通交流。

(二)形體語的價值

有研究表明,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專門的信息傳遞者(如教師、播音員、講解員、主持人、宣傳員等)外,其他的交際者平均每人每天用於講話的時間是11分鍾,平均每句話占有的時間是2.5秒。而這一交際中,有聲言辭部分傳遞的信息量隻約占35%,非有聲言辭部分傳遞的信息量則約占65%。這就是說,發送者的信息傳遞和接受者的信息獲取,主要是依靠形體語來實現的。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後得出過一個公式:信息的傳遞與獲取=7%的有聲言辭+38%的語音+55%的形體語。這個公式概括得是否完全準確,我們不必去深究,但我們至少可以獲得這樣一個認識:形體語是人們交際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輔助手段,具有超過有聲言辭信息量的價值。

在人類出現初期還沒有有聲的言辭以供交際,卻有可供交際的形體語。發送者通過自己形體的展示來表情達意,接受者則通過對發送者展示的形體的視覺的印象來感知發送者的情感和意圖。到了語言出現以後,形體語不僅沒有稍減,而且愈加發展、豐富,其交際效果有時遠比有聲的言辭更具風采。

對於接受者來說,通過視覺所獲取的信息不僅在量上大大超過聽覺,而且在質上也遠非聽覺可比。發送者隻憑借有聲言辭發送信息時,如果音量不足、吐字不清、錯說漏講,都會給接受者的信息獲取造成障礙,勢必影響交際的效果。而發送者再加上形體語的輔助來發送信息時,接受者通過視覺的幫助,就能夠清晰地、準確地獲取發送者的信息傳遞。比如聽廣播與看電視,對播音員播送的同一條消息,接受者的感覺就不一樣,看電視的印象就比聽廣播深得多。而看電視,又不如發送者麵對麵地向接受者傳遞。為什麼在抗洪前線犧牲的“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事跡報告團,要不辭辛勞地在全國各地巡回作報告,而不將磁帶、錄像帶發行全國而自行聽、看?原因就在這裏。

二、形體語的運用(上)

(一)神色語

1.眼神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個什麼模樣,都可以通過這扇窗戶透露出來。交際中,用不著開口說話,發送者的喜、怒、哀、愁、樂,隻憑眼睛的神態就能傳遞出內心的這些情感;接受者也不一定要聽發送者說話才能獲取其傳遞的信息,隻需看看發送者眼睛的神態,就能領悟其內心的活動,知道他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眼神所傳達的感情,往往超過有聲言辭的發送。所謂“會說話的眼睛”,就是由此而得。

《祝福》中的祥林嫂,開口說話極少,可是眼睛說話卻不少:祥林嫂初到魯四老爺家幫工時,眼睛尚有神采;再到魯四老爺家時,因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便是“沒有神采的眼睛”了,“眼光也沒有那樣精神了”。她碰到人時,“直著眼睛看他們”;“孩子看見她的眼光就吃驚,牽著母親的衣襟催她走”。當別人嘲笑她時,她“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她淪為乞丐後,“我”碰見她時,“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向“我”打聽有沒有魂靈、地獄之事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盯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祥林嫂的眼睛,充分表達了她內心的悲苦之情。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十分善於運用眼神語。

保爾·拉法格回憶馬克思說:“當某一個人在談話中夾入幾句俏皮話或機敏的答辯時,他的黑眼睛便在濃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閃動起來。”

李卜克內西回憶恩格斯說:“他在觀察人們和事物的時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鏡或黑色眼鏡,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目力。他的目光從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麵,而總是要洞悉底蘊。這種明察秋毫的目力,這種‘慧眼’,這種自然之母隻賦予少數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這一點我在第一次會見他的時候就覺察到了。”

普·凱爾任采夫回憶列寧說:“他演說時的姿態,他的純樸,而首先是他的一雙目光炯炯能看到人們內心深處的眼睛——都使我覺得是非凡的。”

交際中,眼神的運用是通過目光注視來形成彼此間的溝通交流的。對發送者來說,他在發送過程中,目光要注視著他的接受者。如果接受者是單一的個體,這種注視的指向是集中的,發送者的目光隻在該個體的身上。而身上,又隻能是腹部以上,可以是眼睛、麵部、胸膛。如果接受者是幾個,這種注視的指向是移動的。發送者的目光應根據自己表達時的主旨、傾向,在兼顧眾人之時,不時地分別指向其中的某一個體。如果接受者是一個較大的群體,像教師講課、領導作報告、登台演講之類,這種注視由於視域廣闊,指向則是發散的。發送者的目光不能隻盯著某一個或某幾個,而要掃視、虛視整個群體。對接受者來說,他在接受過程中,目光也要注視著發送者。以便從發送者的眼神語中獲得更準確、更豐富的信號,從而確定自己的交際對策。

比如,發送者的眼神暗淡無光,表明其內心有憂傷,自己就不要神采飛揚;發送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對自己或自己的表現產生興趣,自己就應趁機表達自己的思想;發送者眼神遊移躲閃,表明其慌亂心虛,自己就應窮追猛擊;發送者眼神沉靜堅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自己就不可輕率表態。

總之,無論是發送者還是接受者,都可以根據對方的眼神來構建交際的橋梁。因為任何一種眼神——正視、斜視、傲視、逼視、鄙視、仇視、俯視、仰視、蔑視、窺視,都包含著明確的意義,傳遞出清晰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交際各方就可以及時作出調整,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此,交際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交際的目的也才能得以實現。

有的交際者在交際中不注意目光注視,往往因此影響交際。如無論是發送還是接受時,低頭看腳、抬頭看天、左顧右盼、目光該指向甲時卻指向乙。這種交際者要是處於發送位置,接受者會感到你心不在焉,根本無心交際,隻不過應付、敷衍罷了;要是處於接受位置,發送者會感到你不懂禮貌、藐視自己。那麼,這種交際還會有什麼好結果呢?當然,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交際雙方也可以從中明白:交際已不能再進行下去。

目光注視並不是說在交際中要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英國學者莫裏斯說過:“眼睛對眼睛的注視,隻在強烈的愛或強烈的恨之時才發生;其他人在通常情況都不喜歡被人一直注視。”確實,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一對戀人,彼此都會深情地注視對方的眼睛;兩位情敵,彼此也會狠狠地注視對方的眼睛。美國學者邁克經過試驗認為,雙方交談中,如果彼此注視的時間超過交談時間的60%,那就說明彼此互感興趣超過了交談本身。因此,交際中,如果不是強烈的愛或強烈的恨,注視對方眼睛的時間應控製在60%以內。無論是發送者還是接受者,在整個交際過程中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會使對方感到局促、難堪,甚至會產生被挑釁、侮辱的感覺。為了避免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以及一點不盯對方的眼睛,可以將注視的視域稍加拓展:既注視眼睛,又注視麵部表情,還注視手勢、姿態、動作等等。

2.臉色

臉色,就是臉上的表情。一個人的內心活動,想說什麼,是可以通過臉色來表達的。《左傳》中說:“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別人要知道某人的內心活動,也可通過觀其臉色來獲得。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就提醒人們:在交際中應當留心別人通過臉色傳遞出來的信息。時下,老百姓形容一些黨政機關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批評他們高高在上,不為或不熱心為老百姓辦事。當有老百姓找上門去時,在他們的臉上表現出冷漠、厭煩、鄙夷、傲慢、拒絕等情緒,使人望而卻步,可見臉色在交際中的影響。

臉色的構成,除了眼睛之外,還有眉毛、鼻子、嘴巴、肌肉、須發等。人的情感都可以通過這些構件表達出來。

比如眉毛:魯迅說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其橫眉,既表示對敵人的輕蔑,又表示自己的無畏,傳遞情感是非常準確的。如果換成“揚眉”、“皺眉”、“豎眉”之類,就不恰當了。揚眉表示的是興奮、愉悅,皺眉表示的是討厭、為難,豎眉表示的是氣憤、惱怒,展眉表示的是舒暢、寬慰,鎖眉表示的是憂愁、哀傷,低眉表示的是羞澀、順從,垂眉表示的是不願、不快,擠眉表示的是挑逗、嬉戲,等等。

中國的成語、俗諺中,有不少就是表現臉色而使人獲得其傳遞的信息的。如滿麵春風、喜笑顏開,表達內心的喜悅與興奮;和顏悅色、笑容可掬,表達出對人的熱情與友好;道貌岸然、冷若冰霜,表達出對人的高傲與冷淡;羞羞答答、麵紅耳赤,表達出內心的羞怯與激動;麵如死灰、目瞪口呆,表達出內心的驚悸、恐懼;疾言厲色、凶神惡煞,表達出對人的威壓與要挾;涕淚滂沱、向隅而泣,表達出內心的痛苦與悲傷;須發倒豎、鼻翼開合,表達出內心的震怒與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