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除了用語言來溝通、交流外,還可以用非語言的手段來傳遞信息,達到彼此交往的目的。諸如行為、動作、表情、眼神、語調、語速、口氣、音重等等。這些手段,不是以言語、詞句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我們稱之為非言語手段。非言語手段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配合言語手段運用。無論哪種表現,其接受者都可以從中獲取信息,領會發送者的思想意圖,從而決定自己的態度。因而,這種非言語手段同樣屬於實用口才研究的範疇。其地位,盡管有人認為它所傳遞的信息效果遠遠超過言語手段,但從“口才”的角度說,仍然隻是言語手段的輔助手段。
一、輔助手段的心理支配
(一)心理支配概說
言語交際中,輔助手段的是否運用以及怎樣運用,是受心理支配的。宋宗澤說:“眼中形勢胸中策。”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通過眼睛表達出的情感,傳遞出的信息,是在這個人心理支配下的反應。而《國語》所說的“觀其容而知其心”,則告訴我們:看一個人的外形表現,就知道這個人的心理活動。
1067年,摩洛哥王國著名學者貝克利來到加納王國的首都昆比。他看到,加納國王出巡時,老百姓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朝國王歡呼、頌祝,而是一齊下跪,抓起地上的塵土撒在自己的頭上,以此來表達對國王的敬意。他又來到市場,看到商人們把一件件商品陳列在地上,並不叫賣,而是走出市場很遠敲起手鼓。人們聽到鼓聲就出來購買。購買者在自己需要的商品旁放上一些金子就走開,並不拿走商品。這時商人才走過來,把放在可以成交的商品旁的黃金拿走,而對那些認為不能成交的商品旁的黃金則不管。待商人拿走黃金之後,購買者再過來把收走黃金的商品拿走,而對那些未收走黃金的商品旁再增放一些金子。等購買者離開後,商人再過來拿走黃金。購買者才又過來把商品拿走。整個市場都沒有任何人講任何一句話,買賣雙方始終互不見麵。貝克利感到昆比的這種不用有聲的言辭來傳遞信息、形成溝通的現象很新奇,特意寫進了他的《非洲見聞》之中。
加納昆比的這種現象,就是輔助手段的運用。而之所以會如此運用,就在於其心理的支配。當時昆比的人們具有一種淳樸、誠信的心態。他們認為以國王統治下的塵土撒在頭上,就是對國王的最大尊重與祝福;而買賣雙方麵對麵地討價還價有失風雅,顯得庸俗。這種心理狀態,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過。比如某家有多餘的雞蛋,他不是拿到集市上去賣,而是將雞蛋用籃子裝好掛在村頭的某棵樹枝上,自己則去幹活。到一定時間他才來到樹前,將交換者取走雞蛋後放進籃子裏的其他物品,諸如油、米、煙葉、辣椒等拿回家去。他們認為,既然對於自己是多餘的,別人需要就應當給別人;別人也不會白白地拿走,也應該以相當的物品來交換。而做買賣是丟人現眼的事,彼此見麵討價還價更覺可恥。有了這種心理支配,當然也就不需有聲的言辭了,隻要能夠達到目的,用輔助手段不是更好?我國宋代的蘇軾在密州任知州時,因思念亡妻,晚來夢中與妻相會,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夫妻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旦相見,縱有千言萬語,也無從說起,所以才“惟有淚千行”。
可見,有什麼樣的心理,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輔助手段的運用,也就是說,心理支配行為。
言語交際活動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精神活動,交際者千差萬別,其心理也各有特點。由於交際是發送者和接受者共同構成的關係,因此,交際效果的好壞,與發送者和接受者的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對發送者來說,心理狀態好,他在發送中就會眉開眼笑、手舞足蹈、聲音洪亮、語氣堅毅、伶牙俐齒、行雲流水;心理狀態不好,他在發送中就會無精打采、手足無措、聲音低沉、語氣頹喪、吞吞吐吐、期期艾艾。對接受者來說,心理狀態好,他在接受中就會延頸企踵、喜笑顏開、專心致誌、會心會意、心馳神往、隨波逐流;心理狀態不好,他在接受中就會愁眉苦臉、坐立不安、抓耳撓腮、七上八下、神思恍惚、心不在焉。
投入言語交際的雙方,無論是發送者,還是接受者,心理狀態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交際的環境、對象、時間、內容的不同與變化,也會造成交際者心理的不同與變化。比如一個應邀去演講的人,半路上被他人無端糾纏並吵了一架,其心情一定不會好,隻想去應付一下便罷了。可他到了演講會場後,聽眾對他熱烈歡迎的那種氛圍使他受到感染,心情便一下好轉起來。演講開始後,聽眾又是那樣專注,反饋給他的信息是那樣良好,他的心情就更加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其演講就愈加生動活潑起來:春風滿麵,慷慨激昂。反過來,也是一樣。一個本來心情很好、準備充分的人,到演講會場後一看,稀稀拉拉地隻來了幾個人,情緒會受到影響。而演講中,多種幹擾不斷、主持者借故溜走、台下吵鬧不已、麥克風發出怪聲,其情緒就會更糟,若硬要演講下去的話,照念講稿已屬不錯,哪還有心思運用輔助手段?
還有一種情況:一個人心理狀態很不好時,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他也會運用很突出的輔助手段。比如一個震怒的人,情緒十分激動,有人欲與之溝通交流,他當然不允,不僅臉色難看,而且在大喝一聲“滾”之時,手會自然指向門外,或者直接將欲與之溝通交流者推出門去。這同樣是受其心理支配而產生的對輔助手段的運用反應。
(二)支配因素
1.本能反應
心理對輔助手段的支配,首先來源於人的本能反應因素。本能是人的一種不需學習,天生就會的性能。嬰兒不會說話,雖沒有足以交際的言辭,可饑餓、疼痛時,他會哭;稍大時,他會伸出手來要大人抱。因此,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有輔助手段的運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本能反應。如發送者講到高興的事情,會情不自禁地麵帶喜悅或者笑出聲來;接受者在聽到悲哀的事情會不由自主地臉色沉重或眼眶濕潤。
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兒子阿毛被狼吃了,她給四嬸和衛老婆子講起這件事,還未說完,便“但是嗚咽,說不出成句的話來。四嬸起初還躊躇,待到聽完她自己的話,眼圈就有些紅了”。“衛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擔似的噓一口氣”。
2.學習結果
豐富多彩的社會是一個學習的大課堂。交際者對於輔助手段的運用,許多又是在這個大課堂中學習來的。
一位從山裏出來、從未乘過汽車的老農站在喧鬧的公路邊準備搭車去城裏。當汽車飛馳而來時,他朝汽車喊道:“停車,我要去城裏!”司機並未停車,徑自飛馳而去。因為司機聽不見他的喊聲,也就無法獲得他要搭車的信息。一會兒,又一輛汽車飛馳而來,老農看見前方不遠處站著的一個人朝汽車揚起手臂,汽車便停了下來,那人上了車。於是,待汽車開到他麵前時,他也學那人的樣揚起了手臂。果然,汽車也在他麵前停下了,他終於搭上了車。這下他明白了:揚起手臂,就是讓汽車停下;而朝汽車喊叫,是無濟於事的。至此,在以後的每次搭車中,他都如此。他的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就是學習結果的因素所致。
而這種學習,往往是無意的,渠道也很寬泛:日常觀察、與人交往、閱讀書刊、觀看影視,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比如,我國本沒有伸出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作為交際的輔助手段的行為,但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常常以此表示“勝利”,於是中國人也開始用此手段來作為輔助自己交際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