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色中,最能體現傳遞信息、表情達意作用的,是笑與不笑。不笑,較為簡單,傳遞的信息是很明確的。如痛苦、悲傷、憂愁、苦悶、憤怒、激動、恐懼、驚訝、厭煩、仇恨、斥責、聲討等情緒支配時,就不會笑,也不必笑。而笑,則較為複雜,傳遞的信息不很明確。一個人喜歡某人某事時,他會笑;可他不喜歡某人某事時,也會笑,一個人心裏高興時,他會笑;可他不高興時,也會笑,甚至有時一個人在本不該笑時,他也要笑。
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人都會有笑,而笑所傳遞的信息又不很明確。如果一個人交際甚少,涉世不深,就難以把握得住別人笑的準確含義,從而造成交際的失誤,甚至給自己帶來不良後果。就是交際較多,涉世頗深的人,也應當注意體會不同的笑。如歡笑、昵笑、譏笑、憨笑、冷笑、幹笑、皮笑肉不笑、獰笑、奸笑、苦笑、諂笑、嬉笑、調笑等等。興奮喜悅,是歡笑;親密友愛,是昵笑;譏刺嘲諷,是譏笑;天真憨厚,是憨笑;鄙夷輕蔑,是冷笑;勉強做作,是幹笑;痛苦哀傷,是慘笑;憂鬱不快,是苦笑;情不自禁,是失笑;巴結奉承,是諂笑;逗鬧取樂,是嬉笑;戲謔打趣,是調笑;凶惡狠毒,是獰笑;陰險狡猾,是奸笑;得意忘形,是狂笑……隻要把握住這種種的笑,也就把握了發笑者的內心世界。無疑,也就明白了其笑所傳遞的信息。
交際中,最能促成彼此溝通交流的笑,是微笑。微笑是不出聲音,通過麵部略帶的笑容來傳遞信息的一種臉色。這種臉色好似和煦的春風,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營造出一種融洽和諧的交際氛圍。《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揭示了這種作用。
微笑臉色的語意十分豐富:高興、愉悅、滿足、樂意、友好、熱情、親密、歡迎、敬佩、讚同、鼓勵、領悟,還有希望、企盼、請求,甚至還有自謙、內疚、致歉、否定、拒絕。有人說,微笑是交際的靈魂,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畫了一位幾個世紀以來都令世人為之傾倒的女人,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形象。按照我們東方民族的審美觀,蒙娜麗莎算不上漂亮,而且多少還顯得有些臃腫。可她的驚人之處,正在她那永恒的微笑。使人看去,總覺得心裏舒暢、愉悅,產生好感。中國的商界很早就有句“人無笑臉莫經商”和“不會笑臉迎人,沒有生意上門”的說法。老百姓中也有“拳頭不打笑臉人”的俗諺。這些所指,就是微笑。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各行各業都在大力提倡“微笑服務”,所看中的就是微笑所蘊涵的交際魅力。
(二)動作語
1.頭動
頭動,就是用頭部的活動來傳遞信息,表達內心的情感。在表現形式上,有點頭、搖頭、偏頭、回頭、仰頭、低頭、垂頭七種,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點頭,表示讚同、肯定、鼓勵;搖頭,表示反對、否定、懷疑;偏頭,表示岔移、猶豫、不解;回頭,表示欣賞、拒絕、回避;仰頭,表示景仰、傲慢、堅強;低頭,表示嬌羞、順從、沉思;垂頭,表示無奈、沮喪。
頭是人身體上最突出的部位,其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作用非常明顯。如何動,對發送者來說,是情感的表達;對接受者來說,則可由此獲得信息。唐代詩人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奇特想象,沒有華美辭藻,一個“舉頭”,一個“低頭”,就把詩人旅思的秋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舉頭”,觸發了遐思;“低頭”,陷入了沉思。一“舉”一“低”的兩個頭動,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
1924年7月,現代詩人徐誌摩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臨別回國時,日本侍女的一個低頭動作,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感到這一低頭,傳遞給他的是無比的溫柔與嬌羞:“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日本侍女的動人之處,他感受到的,不是明亮的眼睛、紅潤的嘴唇、雪白的肌膚、纖巧的手臂、婀娜的身姿、豔麗的和服,而單單感受到了奪人心魄的溫柔的低頭。我們今天讀起這首詩時,打開形象思維的窗戶,展開想象生發的翅膀,也會為那“一低頭”而感觸萬端。
頭動中,以點頭和搖頭最為多見。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也很寬泛。尤其是點頭,除了前麵所提到的讚同、肯定、鼓勵外,還可表示問候、致意、感謝、滿意、理解、舒暢、表揚、擁護、放心、尊敬、佩服等等。交際中,可以根據現場的情景加以運用和予以理解。
比如,甲、乙二人相遇,談起第二天將要開幕的博覽會。甲問乙:“明天你要參加開幕式嗎?”乙點點頭,甲知道乙是在肯定,他要參加開幕式。甲又問乙:“老張要在開幕式上發言,你覺得怎麼樣?”乙又點點頭,甲知道乙是讚同老張發言的。甲接著說:“對這事,我有點看法,不知……”甲抬眼望著乙,乙朝他點點頭,甲知道乙是願意聽的、鼓勵他講下去。於是甲便打開話匣子,談了起來。甲在談的過程中,他注意到乙頻頻地點頭。這樣,甲便談興大增,他知道,乙對自己所談是感興趣的、是理解的。甲談完自己的看法後,又補上一句:“這隻是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希望不要讓老張知道。”乙朝他點點頭,甲知道,乙是讓自己放心。至此,甲便滿意地揮揮手向乙告辭,乙朝他點點頭,甲知道,乙在向自己致意。整個交際過程,乙都沒有講一句話,僅僅是點頭,便把自己的意圖清晰地傳達給了甲,使交際得以完成,並收到滿意的效果。
搖頭雖然在含意上不像點頭那樣十分寬泛,但有時搖頭所指是並不確定的。在雙方交際中,一方被另一方問及某人、某事、某問題時,他要表示反對、否定、拒絕,可以搖頭;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時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談此事,也可以搖頭。這就需要交際者根據現場的情況及自己的經驗去加以判斷了。
2.手動
手動,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動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亦即所謂的手勢。
手動是人的所有動作中運用最頻繁而且表情達意作用最突出的動作。在人的所有形體語,甚至整個輔助手段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手動除了孔夫子在《禮記·樂記》中所指出的“言之不足”和“嗟歎之不足”則“手之舞之”外,在不言和不嗟歎的情況下,也常常用到,其表情達意效果甚至超過言之和嗟歎之。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婆婆強逼與丈夫焦仲卿分離,悲苦的丈夫送哀傷的妻子上路,分別時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夫妻倆久久地舉著手,悵惘若失,依依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宋代的柳永,長期寓居汴京,後要去各地漂泊,在與他心愛的歌妓告別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手動的部位不同,動作的方向、形式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有時,就是同一個部位、同一個方向、同一種形式,表示的意義也不同。這裏按部位分述如下:
①手指。人手掌上的五根指頭,都可用以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籃球場上的裁判,以手指的比畫表示其裁判的決定;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掰著手指向戰士演說的照片,令人難以忘懷。在現實生活中,將十指交錯,兩手鉗在一起,顯露出沮喪和局促;分開一手的五指一反一正擺動,表示數字“10”或全部;伸出一手的拇指和小指靠近耳邊,表示打電話;兩手的手指尖貼在一起,掌心分開,狀如尖塔,顯示出自傲和自信。
手指用得最多的是拇指和食指: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伸出其餘三指,可表示很好、順利;豎起拇指,伸出食指,既可表示數字“8”,又是手槍的象形。
拇指、食指在單獨運用時,含義甚多。例如:
拇指,上豎,表示優秀和稱讚;下豎,表示停下和就在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而且顯得粗驕;指向身後,示意在後麵或留心後麵;指向側麵,表明具體方向;將上豎的拇指對人頻頻彎曲,作點頭狀,表示致意、再見;伸出兩手的拇指,靠近頻頻作相碰狀,示意交鋒、接觸。食指在運用中的意義,比拇指還要豐富:上豎,用於發誓、詛咒以及引起注意;下豎,表示現在、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指向對方,含有斥責、鄙夷之意;指向前方,提醒注意、觀察;指向事物,則是明確告示。還有如將食指豎在嘴唇上,暗示別人不要說話、不要吵鬧;彎曲食指朝自己方向擺動,是叫別人靠近自己;在別人給自己倒茶、斟酒時,以食指輕叩桌麵,可表達對別人的感謝之意;在背後議論他人時的指指戳戳,用的也是食指。將兩手的食指鉤在一起,則表示團結、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