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形體語手段(上)(3 / 3)

手指所具有的象形、暗示、指向、指示等作用,曆來為人所重。秦時,趙高指鹿為馬,其指,是對事物的具體指點;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其指,是敵人的指頭、指責。成語中,與手指的運用有關的,隨便就可以舉出很多,如指不勝屈、指顧之際、指桑罵槐、指手畫腳、指天誓日、指瑕造隙等等。

②手掌。手掌在交際中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友好的溝通方麵。比如攤開手掌,表示真切、誠懇、坦露。在運用中有三種情況:

首先是握手。

握手運用的場合較多、含義較廣:與人相見,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與之握手,表示歡迎、問候;別人做出了成績,與之握手,表示祝賀、道喜;別人幫助了自己,與之握手,表示感謝、道乏;別人有憂愁、悲傷,與之握手,表示安慰、理解;與人分別,與之握手,表示留念、祝福;確定共同目標後,彼此握手,表達信心、期盼;矛盾的雙方握手,表示釋嫌、化解。在握手的方式上,稍微碰碰就鬆手,或用力過輕,會顯得冷淡、應付;而緊緊握住又長時間不放,又會讓人感到難堪。因此,在握手的時間和輕重上應有分寸。握手一般隻伸出右手與對方相握,表示特別親熱、特別誠摯時,可以伸出雙手與對方相握,或者以右手相握,以左手搭其臂、肩。

其次是鼓掌。

鼓掌表達的意思主要是歡迎、鼓勵、感謝、肯定、同意、讚揚、擁護及振奮。在《毛澤東選集》中,我們看到在毛澤東的一些報告、演說中,多有以括號標明的“鼓掌”、“熱烈鼓掌”、“長時間熱烈鼓掌”等字眼,這是聽講者以掌聲表達的讚揚、擁護的心意。

1999年3月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朱鎔基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據代表統計,台下代表的鼓掌次數達24次之多,而且都是非常熱烈的,長時間的。這充分表達了代表們對朱鎔基報告的肯定與振奮。

再次是手拍。

手拍與鼓掌不是同一個概念。手拍所表達的意思,是以手拍擊了他物。

手拍主要體現在這樣一些方麵:兩人相見時,彼此手掌拍一下,這在表示問候上,比握手要親近、密切些;兩人分別時,彼此手掌拍一下,這在表示祝福上,也比握手親近、密切些。雙方要達成某種協議,或達成協議後,彼此手掌拍一下,表示守信和態度堅決,甚至還表示絕交。如漢代卓文君不遵父命,硬要嫁給窮困落泊的司馬相如,而與其父三擊掌斷絕父女之情的故事。在欣賞音樂時,用手和著節奏拍打,表達出自己的投入之情。人在對某人某事突然表示感歎時,也會使勁拍一下手。有時作為一種暗號,也用手拍來表示。

手拍除了這些手與手的接觸之外,還可以是手與人體其他部位或與其他物體的接觸。如朋友相見,拍拍對方肩膀或手臂,表示親熱;長者拍拍孩子的臉蛋、屁股,表示溺愛;自己歎氣,會拍自己的大腿;恍然大悟,會拍拍自己的腦袋;人懊悔,會連連輕拍桌案;人發怒,則會狠狠重拍桌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就是聞一多對國民黨倒行逆施憤慨已極的情感表達。

③手臂。手臂動作比手指和手掌都大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列寧演說中留下的那幅左手插入坎肩,右手伸向前方的照片,顯示出列寧的無限風采。

手臂的含義是很豐富的:高舉手臂,表示讚成、同意;屈肘握拳上舉,表明決心、態度;握拳揮動,意為鼓勁、用力;握拳前伸,表示抗議、譴責;伸手向前上方,表示希望、信念;伸手向正前,是請客人先舉步,伸手向屋內及座位,是請客人到屋內就座;手往下揮,表示堅決;雙手下伸,表示無奈、無法;揮動右手,表示招呼、再見;對人搖手,表示拒絕、否定;雙手朝兩邊分開,表示完了、沒了;雙手背在後麵,有一種居高臨下、不容置疑之感;雙臂抱在一起,顯出一種自信與傲慢;一手撐著下巴,是在思索,或有疑惑;雙手托起腦袋,則是不安、無奈的表現;十指交叉往後抱住後腦,顯出輕鬆、閑適;雙手叉腰,表示自豪和挑戰。

手臂動作主要是情感的宣泄,表達者為了引起注意,加重語氣,強調內容,突出思想往往有手臂動作的運用。而接受者也往往在這些手臂的動作中獲得深刻印象,受到深切感染。

3.身動

身動是整個身體的動作。交際中,人的情感表達和信息傳遞,可以由整個身體的動作來展現。

1954年,川劇名家周慕蓮在重慶北溫泉休假時看到一對夫妻吵架,她對那位妻子的身體動作很有興趣。她對同行的人說:“我發現那個女人很有表演才能。她有一個很好看的動作:她哭的時候,肩膀聳得很厲害;就在聳肩的同時,我看到她的頸項是伸直了的,頭微微朝下,腮齶之間有顫動,表示出‘忍泣吞聲’的情狀,這就既有‘外在’,又有‘內在’了。”周慕蓮說的這位女人,就是以身動來表情達意的。

身動在人際交往中,主要運用於禮節場合。我國古代的下跪、磕頭就是這種整個身體的動作。

清末,吳趼人在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說了這麼一件事:

清政府的一個總兵要到停泊在長江邊的英國軍艦上拜會艦長。他來到江邊,對著軍艦便屈膝跪下,磕起頭來,且邊磕邊喊:“下官前來拜會艦長大人!”英艦長莫名其妙,問道:“他這是幹什麼?”通事告訴他,這是中國人的禮節,他還滿懷狐疑與不解。

現在,下跪、磕頭的禮節一般已不用了,隻在一些特定場合和特定地域,還有所見。如1999年4月13日,李鵬委員長訪問泰國清邁市。在清邁機場的歡迎儀式上,泰國群眾就雙手合十跪在地上,表達熱烈歡迎之情。如晚輩給長者祝壽、過年給祖宗燒香、清明給死者上墳、晚輩給長輩吊孝,以及對別人懇求、對別人謝恩等。

現實生活中,身動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鞠躬。一般表示敬意是上身向前傾斜15度左右,特別恭敬,則彎曲90度。日常交際中,鞠躬隻用於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年輕的下級對年長的上級;同輩、同事之間,隻在表示極深的謝意之時才用。非日常交際,如演員上台演出、演講者上台演講,他們也對觀眾、聽眾鞠躬,這是對公眾的尊重,意思是謝謝公眾前來捧場。又如吊唁死者,追悼英烈,人們也對其遺像、遺體、陵墓、紀念碑鞠躬,這是表達緬懷之情。除這些外,鞠躬還有請求和致歉的意思。我們經常看到,抗戰時期侵略中國的日本軍人,再次來到解放後的中國時,麵對當年的受害者深深鞠躬,請求寬恕、虔誠道歉的情景。

②擁抱。這本是西方用以表達親密、友愛情感的身體動作。現隨著各國交往的頻繁、人民間接觸的增多,中國人也漸漸接受了這種方式。不僅在與外國人交往時用此,就是國人之間,也在一些地方流行。擁抱和緊緊握手一樣,傳遞的都是熱烈的情緒,僅僅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朱鎔基總理在九屆二次人大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關於中俄、中美關係時談到葉利欽總統同他的會見。“會談結束時,葉利欽總統走過來和我緊緊擁抱。我想這無非說明我們是真誠的朋友。”

③合十。合十就是兩隻手臂均彎曲於胸前,伸直手掌,十個指頭緊緊合在一起,不動或前後搖動,閉目,身體略前傾,微微低頭。這是佛教徒表達虔誠、友好的動作,在南亞、東南亞和我國西藏以及其他佛教地區流行。甚至道教以及非信教徒中,也有此動作。按照入鄉隨俗的觀點,即使平時不用此動作的人,到了運用此動作的地方和與用此動作的人交往,也應運用。如《汪東興日記》中,汪東興回憶1947年10月19日毛澤東在陝北逛白雲觀,“道長出來迎接我們這些施主,主席雙手合十,閉目低頭與道長行過禮”。

除了上述三種形式的身動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域還以一些獨特的身動形式來表達友好、親密的感情。如維吾爾族親友相見,先握手,口說“撒拉木”(您好),然後右手扶胸,躬身後退半步。蒙古族接受長者的東西,要稍屈身子,或跪下一腿,伸出右手去接。青海、甘肅藏族互相見麵,伸出雙手,掌心向上,彎腰躬身。滿族久別重逢,以擁抱為禮,平時相見,則要稍稍彎曲身體,作下蹲狀。塔吉克族久別相見,相互吻手,婦女相見,則相互接吻;告別時,男子右手捫胸、躬身,女子則雙手捫胸、躬身。鄂溫克族年輕人見長者要屈膝、側身、拱手作揖。柯爾克孜族平時彼此見麵均要以手撫胸、躬腰。錫伯族晚輩見長輩要“打千”——左腿前走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扶左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