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色心理的交際要求
《列子·湯問》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周穆王到西方遊曆,返回的路上碰到一個叫偃師的工匠。偃師告訴穆王:自己造了一件東西,想獻給大王。穆王讓他第二天帶到宮裏來。第二天,偃師進宮拜見穆王。穆王接見他時,見他身旁還有另外一個人,一舉一動都同他一樣,一起拜見,便問他:“你身邊的是什麼人?”偃師回答說:“這就是我所要獻給大王的東西。他是我製造的一個假人。”穆王非常吃驚,他左看右看,都覺得這個假人與真人沒有什麼兩樣:會走路、會彎腰、會叩頭;輕輕搖一下他的下巴,便唱起歌來,歌聲很合旋律;撥弄一下他的手,他便舞蹈起來,舞得很合節拍。他千變萬化,你想要幹什麼,他便可以幹什麼。穆王興奮不已,高興地接受了這件禮物。接著便招呼自己的王後及嬪妃都來觀看。那假人賣勁地表演起來,後妃都樂不可支。這時,那假人竟然轉動眼珠,向後妃頻頻傳情,不斷做出挑逗、勾引的動作。穆王大怒,馬上要懲罰偃師。嚇得偃師趕緊認罪,並立即把假人拆散,將一堆皮革、木頭、樹膠、生漆和顏料展示給穆王看,穆王這才悻悻然作罷。
從中我們悟出一個道理:人際交往要注意交際角色定位。那個假人本來是很有本事的。但是,他在交際中沒有認清自己所處的角色位置,忽視了自己的身份和交際的對象,在錯誤心理的支配下作了錯誤的表達。因此,言語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應當充分注意自己的交際角色,在良好的心理支配下,將這個角色扮演好。
具體說來,角色心理的交際要求是:
①針對需要。任何表達都要針對交際的需要出發。需要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是發送者的需要,另一方麵是接受者的需要。發送者在表達時,當然不能不考慮自身的需要。但是,如果僅僅考慮自身的需要而忽視接受者的需要,表達就成為無效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一相情願的心理支配的結果,是實用口才所必須排斥的。因此,言語交際者在進入某個角色時,其表達既要考慮自身的需要,也要考慮接受者的需要,這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前例中那個假人,隻顧自己傳情的需要,結果落了個被拆散的下場。
社會生活中的交際對象千差萬別,發送者和接受者的需要也五花八門。表達應當根據交際現場的實際情況,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比如,你因兒子考上了大學,心裏十分高興,急於將此信息傳遞給自己的朋友。當你到朋友家時,朋友正為兒子名落孫山而氣惱。這時朋友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勵,而並不需要同你分享你兒子考上大學的喜悅。那麼你就得調整自己的角色位置,改傳遞喜訊為表達安慰,變心花怒放為憂心忡忡。
②明確動機。動機是需要的表現。交際活動中,當需要指向一定的方向,呈現出實現交際目的的可能性時,動機便會形成。形成了動機,也就產生了表達的動力,交際活動由是得以展開。交際者不管處於哪種角色位置,都應有明確的交際動機。動機不明,無所用心的表達,是沒有意義的。平時我們批評某些表達說“不知所雲”、“不著邊際”、“言之無物”、“廢話連篇”,指的就是這種沒有明確動機的言辭。一個人既然進入交際的角色,就應按角色的要求去表達。否則還不如幹脆緘口不言、閉目塞聽為好。
同需要一樣,動機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不管是什麼動機,隻要明確就行。有時在某些交際活動中的交際者,還可能有好幾種動機。但是,其中必有一種是主導的動機。主導動機決定著整個交際活動的運行方向和操作技巧,其他動機要為主導動機服務。比如一位年輕漂亮的演講者,她的主導動機是要向聽眾闡述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但她可能還具有表現自己的口才、展示自己的身姿、炫耀自己的服飾、否定他人的觀點、招來不同的意見等動機。
③選定目標。目標是交際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它與動機一樣,都同需要相聯係,都以需要為先導。與動機不同的是:目標是交際者對外在事物的反映,是表達行為的前引力;動機是交際者的內部欲望的宣泄,是表達行為的後推力。一個人有了交際的需要,緊接著的便是找到滿足這種需要的目標,目標選定,自己的表達才可能有理、有序地進行,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因利乘便,言必有中,事半功倍,獲得理想的交際效果。沒有確定的目標,表達就會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在選定目標時,要考慮目標的全局性、時間性、靈活性、可達性。全局性是指該目標是否與交際活動的全局相符。與全局相悖的、無關的目標,不能選。時間性是指一個目標隻適應於一定的時間範圍,不能夠長期存在。靈活性是指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交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可達性是指目標應有達到的可能,不是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
2.角色心理的訓練要略
①決策心理。決策心理是交際者在交際活動中把握要求、動機、目標的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表達能否起到作用,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有什麼樣的表達,這些都是來自於決策。決策恰當與否,是交際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訓練決策心理,可以從這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果斷。交際者需要作出決策時,不能猶豫踟躕,要當機立斷。特別是在沒有準備的發送場合,其中又以突變為甚。
第二,周密。決策不能單一片麵,顧頭不顧尾。十全十美當然困難,掛一漏萬實屬不當,舍本逐末決不應該。
第三,謹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當然不錯,但要建立在穩慎的基礎之上。心血來潮,冒冒失失,亂撞亂碰,實非所宜。
第四,適度。膽大包天有時在行為上還有一些可取之處,但以此心理支配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就很大。當然,膽小如鼠也不可取。適度的是:“膽欲大而心欲小。”
第五,沉著。無論是有準備的交際活動還是無準備的交際活動,都可能在交際過程中突然出現變故。對此絕不可慌亂,必須沉著。隻有沉著才能作出恰當的決策。
②參與心理。參與心理是交際者在交際活動中推動力產生和持續的心理。參與有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無論是哪種,交際者都應具備參與的心理。主動參與不用說,其參與心理是明顯的。被動參與心理則較隱蔽。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其“擋”和“掩”,就是一種被動參與的心理表現。自己本來沒有參與的心理準備,既然兵來了,水來了,也就不得不去“擋”、去“掩”了。
訓練參與心理,可從兩個方麵入手:
第一,克服冷漠。參與意識是現代社會對所有人提出的共同要求。從前那種“男女授受不親”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類,早已被拋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因此,有誌於口才訓練的人,要克服冷漠的情緒,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言語交際活動中去。
第二,打消顧慮。說得好、說不好是一回事,說不說又是另一回事。任何人一開始都會說不好,但隻要沒有顧慮,大膽地開口,常說、多說,就一定會說得好。世界上沒有天才,任何高明的口才大師,都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的。
③激勵心理。激勵心理是交際者根據需要不斷激發交際動機的心理。激勵會產生交際的動力。沒有激勵,交際者的熱情難以持續;沒有激勵,交際的效果難以顯現。激勵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歸根到底是刺激。例如,你好端端地坐著,另一個人走過來指著你辱罵。這就是刺激。這種刺激會促使你同他對罵,或與之論理。言語交際中,交際者的激勵心理主要是交際者自身去尋找這種刺激的因素,以此促動自己積極交際,並獲得預期的交際效果。
訓練激勵心理,可從三個方麵入手:
第一,確立長遠目標。自己的表達要達到一個較為長遠的什麼目標,將它確立好。然後圍繞這個長遠的目標去訓練。隨時衡量、檢查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這就會不斷產生動力。
第二,尋找相似對象。從自己的條件出發,以自己所能感知的,與自己相似的有口才的人物為對象,來激勵自己:他能這樣,我為什麼不能這樣?我還應當比他更強!
第三,樂意與人論爭。隻要不傷感情,劃清論爭與友情的關係,可以為某件事、某個問題與人爭個高低,哪怕麵紅耳赤。而且自己每次都要抱定必勝的信念,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如此就能激勵自己去勇敢地戰鬥。至於最後是不是自己獲勝,不必去管。
二、記憶訓練
(一)記憶訓練的認識
良好的口才,需要信息積累的基礎。記憶就是信息積累的最好倉庫。口才中的信息運用,當然可以依靠記載的文字材料。但是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依靠記載的文字材料的機會、場合是很少的。它主要依靠的還是頭腦中的記憶。即使是在依靠記載的文字材料的交際場合,照本宣科地念講稿,也不是好的辦法。如果能夠將講稿的內容輸入記憶的倉庫,脫離講稿或基本脫離講稿,依靠記憶來講,效果顯然比照念講稿好得多。比如當教師的(尤其是高校教師),要講好課,當然要備好課,要寫教案。但教師如隻將教案念一通,學生就不會有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