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口才訓練的內容(上)(1 / 3)

一、心理訓練

(一)適應心理訓練

1.適應心理的社會要求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哲學家搭乘一個漁夫的小船過河。船行之中,哲學家問漁夫:“你懂得哲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再問:“你懂得數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又問:“你懂得化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還問:“你懂得物理學嗎?”漁夫答:“不懂。”哲學家不無輕視地說:“哎呀,太遺憾了!這樣,你就等於失去一半的生命了。”話音剛落,一個急浪打來,掀翻了小船。哲學家和漁夫都掉進了河裏。漁夫向哲學家喊道:“你會遊泳嗎?”哲學家大叫道:“不會!”漁夫不無揶揄地說:“哎呀,太遺憾了!這樣,你就等於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知識再豐富,如果他與自己的生存環境不適應,不具備在人生長河中遊泳的基本本領,那麼他是不能很好生存下去的。

良好的口才,正是人生長河中遊泳的基本本領之一。

當今,科教興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重科技、重教育,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如果在重科技、重教育之中,忽視了對人的口才能力的開發,這就未免失之偏頗。一個人科教方麵的能力再強,如果他不善於將自己的本領、成果介紹給社會,不善於社會溝通交流,這樣的本領、成果就不能產生應有的作用。過去一講人的知識、一提人的能力,都隻是以其在科學、文化、技術等方麵的表現為標準,而對其言語交際方麵的表現則不予正視。甚至認為那種木訥口迂,成天沒有兩句話的人是忠厚老實。於是,選拔幹部,著眼於這種人;評選先進,著眼於這種人。這種誤導,使得一些較有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的人,缺乏起碼的言語交際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目下社會日益開放,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中,我們不能不重新審視傳統的知識觀、能力觀。必須培養造就大量的既有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又有良好的口才的人。而這種培養,首先就在於適應心理的訓練。

眾所周知,口才並非天生,也不需要進專門的口才學校學習。良好的口才隻需具備一定的口才知識,再加上豐富的社會實踐,就能獲得。但是,為什麼具有良好口才能力的人,在整個社會中卻又並不多見呢?社會生活中,許多需要某人在某方麵作出恰如其分的口語表達時,又為什麼事與願違呢?關鍵還在於心理的適應障礙。

經隨機抽樣調查200人,有86人(占43%)認為口才對自己來說並不很重要。他們覺得:口才是演說家、外交人員、宣傳工作者、商貿洽談者、主持人、播音員、演員、教師、律師的事,其他人沒必要去講究。有97人(占48.5%)認識到口才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但老是覺得自己不會說,羞於啟齒,尤其害怕在人多的場合開口,因此往往幹脆不說。還有17人(占8.5%)則認為無所謂。他們覺得會說不會說,沒啥關係。

以上三種情況,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都表現出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態——不去主動適應社會對言語交際的要求。第一類人的認識顯然是片麵的,他們不認為社會生活中,人們彼此間的日常言語交際,也需要講究口才,因而不必去適應。須知,雖然開口說話人人都會,但說話的時機、說什麼話、怎樣說,卻並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言語交際的效果,會因此受到製約和影響。第二類人是由於自信心不足,自我控製能力薄弱,膽小、怯場,因而不敢去適應。須知,天才出於勤奮,實踐才出真知。越是怕,越是不說,就越是不會說。第三類人其實根本沒有認識到口才的重要性,將口才等同於一般的說話,得過且過,不得過且不過,因而不願去適應。須知,這種消極態度,有時固然可以馬虎應付,有時就會讓你當眾出醜,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災禍——禍從口出,不是有此一說嗎?

當然,具有適應心理障礙的大多數人,並不覺得這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什麼明顯的麻煩,照樣地吃、喝、拉、撒、睡。但是,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人人需要彼此溝通,個個渴望相互了解,以此求得生活的豐富多彩,推動社會文明的不斷前進、不斷發展。那為什麼不應當解除適應心理的障礙,主動地去與自己生存的環境相適應呢?

2.適應心理的訓練目標

①培養自覺性。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需要口才。無論自己屬於哪一個行業,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用言語同別人溝通、交流。而言語會用不會用,交際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因此,隻要不是有意自我封閉的人,都應努力培育自己主動參與、積極訓練的自覺性,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和實踐,來提高自己言語表達的能力。

培育自覺性,首先,要充分認識口才對自己所起的作用。一個人看問題要全麵,要客觀,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隻著眼於局部或眼前。口才作為一種知識和能力的體現,也許在一時一事不能讓你感到其價值所在,但人的一生又豈止是一時一事的言語交際?其次,要多一些虛懷、謙和的情緒。虛懷、謙和是融洽人際關係,密切人際交往的催化劑。一個人總是板著麵孔,冷眼對人,自以為是,就會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助動力。正像林則徐堂聯中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此,就會產生強烈的溝通、交流欲望。再次,要保持樂觀、灑脫的態度。樂觀、灑脫是一劑消除煩惱、解脫憂愁、減輕痛苦的良藥。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煩惱、憂愁和痛苦。梁啟超在《論毅力》中指出:“蓋人生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迭乘。”他認為,人的一生中,煩惱、憂愁和痛苦是遠遠多於愉悅、快樂和幸福的。問題是要能正確對待。保持樂觀、灑脫的態度,對人、對事都看得開,就不會阻礙自己與人溝通、交流的通道,自覺性就不會衰減。

②樹立自信心。自信心是自覺性的原動力。口才並不是需要下苦工夫才能具備的高難學問,實在普通得很。那種畏首畏尾,不敢大膽與人進行言語交際,害怕在公眾場合講話、表態的人,實際上是缺乏自信心。既然開口說話,人人都會,那麼,“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隻不過“彼”自信而敢說罷了。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開會時,主持人要求與會者發言,但多數人老是沉默不語。轉來轉去就隻那麼兩三個人在說。主持人為了全麵聽取意見,再三督促,甚至不惜點名,結果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羞羞答答,吞吞吐吐。散會後,走出會場,主持人聽見那些沉默不語者都在大發議論。主持人問:“為什麼在會上不說?”答曰:“哎,不好意思。說不好,丟人現眼的。”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還有的雖然不是讓其在公眾麵前說話,也會有此表現。比如對方是領導、老師、名人、學者,本來,他在事前已想好了說話的內容、方式,甚至語氣、語調,可是一旦交談開始,他事前設計的那一套方案,全部不見了,語塞、支吾。如果對方親切、謙和還好,要是對方嚴肅、端莊,甚至氣惱,那他就更不知所措了。

自信心的樹立,首先來自對自己的正視。要將自己的能力估計足,高了,當然不好;低了亦屬不當。對一貫缺乏自信心的人來說,寧可估計高一些,這才會產生膽量。其次來自對環境的分析。公眾場合人雖然較多,但一般都是自己熟悉的,說得好與說得差,不會僅僅因此便影響人們對你的評價。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說話更好,誰也不認識誰,完全可以“目中無人”,“我行我素”。再次來自對對方的認識。對方地位再高、名聲再大,他也是人。雙方一旦構成交際關係,在溝通、交流上就是平等的。

③自我控製力。盡管嘴巴長在自己身上,可以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但作為口才來要求,就不能隨心所欲了。需要有自我控製的能力。如果自己所說,不適應發送的時間、地點、環境、對象、話題等的需要,這種“說”,就不是恰當的,就不能以“我就這塊料”之類來解脫。因此,注意自我控製應當作為適應心理訓練的目標來規範,來要求。

那種“願聽便聽,不聽拉倒”的心理,首先就違背了“立足交際”的原則,為實用口才所不容。一個發送者不顧時間、地點、環境、話題等的需要,自顧在那裏滔滔不絕,誰還會願意與他溝通、交流下去呢?沒有接受者的發送是無效的發送。同樣,一個發送者遇事不冷靜,輕率表態,就會帶來不良後果或造成不好影響。這種發送,也是不僅沒有作用,而且適得其反,又有什麼價值可言?

(二)角色心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