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口才訓練的發聲基礎(1 / 3)

一、發聲的要求

(一)增寬音域

音域指的是一個人的聲音從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間的寬窄範圍。這個範圍寬,其聲音的音域就寬;這個範圍窄,其聲音的音域就窄。一個人聲音音域的寬窄,製約和影響著其發送效果的優劣。我們用樂器奏出的1(哆)、2(瑞)、3(咪)、4(發)、5(嗦)、6(拉)、7(西)、1(哆)八個音作為基準:如果某人的發送隻在1~5之間,那麼可以認定其音域是較為狹窄的了;超過這個範圍,就可以認為其音域較為寬廣。一個人要獲得較好的發送效果,就應當努力增寬自己的音域,從1到1都能自如發聲。當然,言語交際中,並不是所有的發送都需要寬廣的音域的。一對戀人在花前月下的談情說愛,心懷叵測的同黨在咖啡廳裏的密謀,都隻能是竊竊私語。其音域,不過在1~3之間。人際的正常交談,一般也隻在3~5之間。但是,言語交際中的有些場合,發送者就需要有較為寬廣的音域了。如在教室裏講課的教師,在沒有麥克風的會場裏作報告的領導,在市場吆喝叫賣的商販,在集會上鼓勵宣傳的抗議者,在嘈雜聲中的辯論者,在曠野、街頭的演講者等等。他們如果音域較窄,勢必影響交際效果。

音域窄的人,硬要他在需要音域寬的場合發送,這當然是強人所難。但有時他又不得不麵臨需要音域寬的場合,不得不發送。這時,為了取得一定的交際效果,他就不得不機械地將自己的音域加寬,直至極限之度。造成一種拚命叫喊,聲音嘶啞,力氣用盡的局麵,即所謂聲嘶力竭。這種聲音,接受者聽起來會覺得毫無美感,板滯、生硬、失之自然。其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喊出來的。試想,聽一個人喊話,那有多麼別扭!這還談得上什麼言語交流、溝通的效果呢?如果他平時注意了發聲的音域訓練,使自己具有較寬的音域,那麼他在言語交際的任何場合都能夠遊刃有餘。

(二)加重音強

音強指的是一個人所發聲音的強弱,表現為響度和力度。它與呼出的氣流量的大小有關。一個人說話時呼出的氣流量較大,發音也比較用力,發出的聲音就較強;反之則較弱。音強較弱的發聲,既難於表達發送者的思想感情,又影響接受者的感知。音強與音域不是一回事。一個人發聲的音域寬,不等於其聲音就強;一個人聲音很弱,不等於其音域就窄。如一個音域較寬的人可以發出從1到1的八個音的寬度,但都很微弱,就不會獲得理想的交際效果。尤其是麵對眾多的接受者講話,要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時。因此,發聲要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讓接受者從中獲得感染力,就要使聲音響亮、渾厚、有力。

(三)掌握音長

音長指的是一個人所發聲音持續時間的長短。發音持續的時間長,聲音就長;反之則短。音長同前麵第八章第四節“附加語手段”中所說的語速、停頓、拖腔有一定的關係,但又不完全是同一回事。語速強調的是整個發送活動速度的快慢,停頓強調的是發送活動中的間隙,拖腔強調的隻是一句話尾部的拖長。而音長則是發送者根據發送現場的需要,對某些聲音持續得長一些,對某些聲音持續得短一些,以此造成特殊效果。如甲問乙:“丙這個人你覺得怎麼樣?”乙說:“喲——,你說的是他——呀!”其“喲”和“他”兩個發音,持續的時間就比其他的發音長得多。甲一聽乙這發音,就知道乙對丙是有不太好的看法的。

音長無所謂優與劣,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至於何時長,何時短,全憑發送者臨場掌握。一般說來,需要強調的、感情濃烈的、別有他意的,持續時間應當長一些。這樣,既能傳達自己的感情,又能引起接受者的注意,促使其產生思想的共鳴。如1998年8月14日江澤民主席在荊江大堤上的那一段講話中,有好幾處就比其他處持續的時間長一些(以加點標示):

這次抗洪搶險,在國際社會上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這次鬥爭充分證明,在巨大的災難麵前,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在任何困難麵前,我們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戰勝的!

(四)美化音質

音質指的是一個人所發聲音質量的高低。平時我們聽到人們評價某人的聲音說“他那破鑼嗓子”、“他那公鴨嗓子”,就是指出其聲音質量低。一麵破鑼,敲起來讓人聽了感到沙啞;一架受潮的皮鼓,打起來讓人聽了感到沉悶。

破鑼和濕鼓所發的聲音難以打動人心,產生不了良好的傳遞效果。所發聲音質量太低,讓人聽了感到不是悅耳的樂音,而是逆耳的噪音,那就要影響交際:要麼別人不願聽,要麼聽得很難受。如此,還有什麼交際效果可言?俗話說:“響鼓不用重錘。”這道出了一個事實:如果發聲的質量高,是很容易感染別人的。因此,發送者應當美化自己的音質,傳遞給接受者清晰圓潤、悅耳動聽的聲音。

清末劉鶚的《老殘遊記》中有一段寫老殘在明湖居書館聽說書。當王小玉出來說時,他對她的聲音的感覺是:“聲音初不甚大,隻覺入耳說不出來的妙境:五髒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可見美化的音質有多麼強烈的感染力。

(五)保持音穩

音穩指的是一個人所發聲音的穩定性,表現為持續時間的多少。持續的時間多,說明其聲音穩定性好;反之,則說明其聲音的穩定性差。

在日常交談中,一個人連續地高聲講話的情況不是很多。總是處於你講我聽,我講你聽;時而高聲,時而低聲的狀態。如此,發送者不會感到嗓子的疲憊,這就談不上保持聲音穩定性的問題。但是,如果發送者從事的是經常要麵向公眾發送的職業,這就明顯地存在一個保持音穩的問題。比如,有的教師能夠在一個上午連續講4節課,並且不喝一口茶水,聲音保持如常。有的每周隻講幾節課,可教了幾年書,就出現了音帶撕裂的毛病,不得不改行做其他非聲音發送的工作。這說明他們不能夠保持音穩。

這種保持音穩的情況,在從事藝術表演工作的人員中也很突出。比如,我們今天聽一些老年歌唱家、戲劇家、說書家的說、唱,雖然不能完全與他們年輕時相等,但其聲音的清脆、響亮、高昂,依然是那樣悅耳動聽。像駱玉笙、常香玉、郭蘭英、才旦卓瑪等,都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她們很好地保持音穩的體現。還有一些歌唱演員,在觀眾的熱情鼓舞下,能夠一曲又一曲地接連唱十多首歌;一些歌劇的主要演員能夠每天演出兩三場,調門兒不降,聲音不啞。這些都說明了保持音穩的重要。演藝界流行的“台上10分鍾,台下10年功”,當然應當包括發聲的訓練。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正是這種發聲訓練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