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口才訓練的途徑(1 / 3)

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運用口語進行交際的活動日漸頻繁。當今,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口才,既是社會交際的迫切需要,又是一個人交際能力的重要表現。然而,良好的口才並不是人們生來就有的,它來源於人們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但這也不等於說,一個人學曆高或年齡大,就是在口語運用方麵學習好、實踐多,就一定具有良好的口才。如果他在人際交往中僅僅滿足於自己“說了”或“聽了”,那麼他是很難具備良好的口才的。隻有為著提高口語運用的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口語運用方麵不斷地努力學習和實踐的人,才有可能具有良好的口才。這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口語運用的學習和實踐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口才訓練。

一、家庭途徑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直接、最普通、最具體的學習和實踐口語運用的場所。一個想要在社會的言語交際中具備良好口才的人,首先應當從自己的家庭訓練開始。由於家庭成員都是自己的親人,怎麼說,說好,說壞,沒有什麼顧慮。說得不好,還可以得到家人的指點。

家庭途徑尤其對孩子顯得重要。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中,口語能力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階段變化很快,對以後的口語運用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孩子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有50%是在5歲時就已具備的,有30%是在5歲至10歲具備的,其餘20%才來自10歲至18歲。可見孩子的早期口才訓練何等重要。孩子的早期生活環境,當然是家庭,他們接觸得最多的是父母。經研究發現,8個月到一歲嬰兒的咿呀學語能力的高低,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同其交往的時間的多少成正比。交往時間多,嬰兒學語的能力就強;交往時間少,嬰兒學語的能力就弱。因此,父母應當多與嬰兒交往,頻繁與之“對話”,這是啟蒙孩子口才的先期環節。在以後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中,父母都應當多同孩子交往,注意加強同孩子的對話,盡量促使孩子多說。經調查,那些從小失去父母,在兒童福利院或其他無父母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其口語運用能力一般都明顯低於生活在有父母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

據李卜克內西回憶:盡管馬克思成天異常忙碌,可他非常喜歡同孩子接觸,經常“能夠像小孩子一樣和他的孩子們一起玩上幾個鍾頭。……他同他們一塊跑跳,和他們玩各種最熱鬧最好玩的遊戲,總之,他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孩子”。

鑒於家庭途徑的不可忽視,做父母的應當有意識地發揮其口才訓練場所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自己的言語給孩子作出示範,讓其明白在哪種情況下,對哪種人應當怎樣說,不應當怎樣說。如家裏電話鈴響,孩子拿起電話問:“喂,找誰?”這時父母應告訴孩子,這樣問是不禮貌的,應當說:“請問,您找誰?”以後,孩子再接電話時就知道該怎樣說了。又如家裏來了客人,父母熱情地招呼客人入座,得體地與客人攀談,客氣地送客人出門,這一切,都可給孩子作出良好的示範。

家庭途徑的訓練,不僅僅是父母對於孩子。有時,孩子的話語也會給父母以不小的啟迪。美國人克裏斯曼特·斯通在《人人都能成功》一文中告訴我們一件事: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一個牧師在準備第二天的講道。他的妻子外出不在家,幾歲的兒子吵鬧不休,使他不能安心準備。他煩躁地抓過一本舊雜誌胡亂翻閱,看到雜誌中的一頁是一幅色彩鮮豔的世界地圖。他將此頁撕下,再將地圖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說:“小約翰,如果你能拚合這些碎片,恢複地圖的樣子,我就給你2角5分錢。”牧師以為,要將地圖拚好,兒子非得花一個上午不可,這樣,自己就可以安心準備了。可是,沒過10分鍾,兒子就將拚得完美無缺的地圖送到他的麵前。他驚愕地問:“天啊,你怎麼拚得這樣快?”兒子說:“啊,這很容易。在另一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雖然不知道這個世界的樣子,但人我是知道的。我隻要把人的照片拚到一起,再翻過來就行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牧師興奮不已,他給了兒子2角5分錢,說:“孩子,你已替我準備好了明天的講道了——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二、學校途徑

比起家庭來,學校則是一條更為係統、正規地訓練口才的有效途徑。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也是訓練口才的場所。

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級學校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強調的是學生能以書麵形式應付各種考試。即使有些許口語表達的機會,基本也隻體現在機械地回答老師的提問上。很少有讓學生自如地進行口語運用的訓練。因此,學生走出校門,置身社會時,往往在口語表達上顯出十足的書呆子氣,不懂得怎樣以口語來實現社會交際。從素質教育的要求上說,這當然是學校教育的一大失誤。

為改變這種現象,學校應當有意識地采取各種方式,加強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除了要求學生學好各門功課外,還應當訓練學生具備一定的口才。這種口才訓練應當從最基本的內容開始,諸如自我介紹、家庭介紹、主動提問、向人道歉、與人打招呼、彼此交談、拒絕別人、請求別人、關心別人、爭論、求職、迎客、送客、求助、反駁、斥責等等。不同的學校,都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采取不同的內容和方式,對學生進行口才的訓練,使之日後跨出學校時,能以良好的口才去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

其實,利用學校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在《論語·先進》中,孔子就在課堂上啟發、鼓勵他的學生自如地以口語表達自己的誌向。他說:“平常你們總說:‘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怎麼辦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為鼓勵學生說話所持的循循善誘的態度。

馬克思雖然不是一個專職的學校的教師,但在口才訓練方麵,他卻是以教師的姿態出現的。據李卜克內西回憶說:“馬克思是一個嚴厲的教師,他不僅強迫我們學習,而且還檢查學習是否踏實。”“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而我的黑森方言仍然牢牢地黏著我(或者是我黏著它),使我遭受了無數的訓誡。我提到這件瑣事隻是為了表明馬克思是如何自覺到他是我們‘年輕小夥子們’的導師。”李卜克內西還談到:“馬克思對現代和古代各種語言都極諳熟”,他在訓練中,是“有計劃地教育別人”的,他“利用一切機會來試驗我們,尤其是我”,“當我產生疑問或完全不懂的時候,在他的高明指導與細心幫助下,便能夠順利地進行。他在教導人的時候多麼有耐心,而在別的方麵他是那樣性急的一個人”。“從各方麵來看,他具備了一個優秀教師的一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