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有兩項不容忽視的內容,這就是朗讀和背誦。朗讀能訓練學生的吐字發音能力,背誦能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並且,朗讀和背誦還有利於增長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思想。朗讀的材料可以寬泛一些,背誦最好是我國古代的名詩、名詞、名句、名篇。1999年2月20日晚,江澤民主席在北京音樂廳欣賞“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演出前,接見創作人員時說,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經常朗誦,大有好處,特別是孩子。
1997年,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在台灣舉辦的“人文與科學”對話座談會上曾經建議今後應要求小學生必須會背誦100首唐詩、宋詞才能畢業。後來,他到大陸又向教育部提出了這一建議。這確是明智之舉。
學校途徑的訓練,也不完全是教師對於學生。我國自古就有“教學相長”之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時,學生的話語,也會對教師有所啟發,甚至鞭策。某小學三年級學生上口語訓練課,老師談到最近十年來,方方麵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個家庭都有了過去沒有的東西。她要求學生說出近十年來自己家裏出現的5件新東西。學生平力站起來說:“聽爸爸媽媽說,我們家近十年來添了彩色電視機、電話、卡拉OK、摩托車。”老師說:“還差一件。”平力說:“沒有了,隻有這4件。”老師說:“不會的,新東西多著哩,哪裏才止4件呢?隻要是十年前沒有的,都可以。再想想。”平力立刻響亮地答道:“還有我!”全班哄堂大笑。老師在笑過之後,猛然所悟,她說:“同學們,平力同學所說的並沒有錯。他今年才9歲,十年前家裏當然沒有他。這是我的問題沒有問好。他答得很聰明,我們都要向他學習。”平力的天真回答,又反映了他的機智。反過來,對老師的口語運用不能不說也是一大鞭策。
三、社會途徑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人們的口才訓練提供了最廣闊的場所。隻要不禁錮自己,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廣闊天地裏得到口語運用的學習和實踐。一般說來,與社會接觸越多,口才能力越強。不斷的人際交往,可以使交際者得到口語運用的鍛煉,知道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應當說什麼以及怎樣說。從中摸索運用規律,總結成敗經驗。久而久之,良好的口才也就應運而生。比如,兩位教師上同樣內容的課:一位初出茅廬的教師所講,學生聽起來會感到比較平淡、枯燥;另一位任教多年的教師所講,學生聽起來會感到重點突出,新穎生動。這是因為後一位教師長期與學生打交道,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知道該怎麼講,不該怎麼講。而這種經驗,是他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的結果。也許,他在剛上講台時,還不如前一位教師講得好哩!
以社會為途徑訓練口才,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就是豎起耳朵,睜大眼睛,廣采博收。不要閉目塞聽,更不能自以為是,看不起市井百態,街巷俗語。須知,社會生活中,自己所感知的每一個人的言辭、形體語和附加語,都可能是對自己訓練的啟迪、感染、幫助、教育。不管他是否與自己構成交際關係,都如此。比如你在鄉鎮喧鬧的集市上走一遭,盡管你什麼也不買,同誰也沒有構成交際關係。可那抑揚頓挫的吆喝,此起彼伏的叫賣,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商販的產品介紹,顧客的質詢,主客的吵罵,顧客之間的招呼,稅收人員與商販的爭執……都可以使你從中獲得口語運用的教益。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在口才訓練上,理應如此。
革命導師中,列寧是一個善以社會為大課堂的口才探索者。據普·凱爾任采夫在《列寧傳》中說,列寧雖然十分繁忙,但他經常外出,主動地去同農民、士兵、工人、商人、地方代表和一般幹部一起交談。而且,每次他都總是讓別人先談。在別人談時,他非常注意地傾聽,留心別人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詞。那種全神貫注的莊重神情,使人難以忘懷。他回憶說:“觀察列寧怎樣地傾聽,這是有意義的事,我沒有見過有比弗拉基米爾·伊裏奇更優美的麵孔了。他的麵孔上有一股非凡的力量。當他注視發言人而一字不漏地咀嚼每句話時,當他敏捷有力地向發言人提出補充問題時……他的麵孔和眼睛中流露出獅子一樣的莊嚴表情。”為了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列寧還抽出大量時間來接見成百上千的工人、士兵、農民和黨、蘇維埃的工作人員。他常常在克裏姆林宮裏的辦公室中接見來訪者,熱情而誠懇。“來訪者一進門,他便指著桌旁的軟墊圈椅請他坐下。他自己則坐在桌旁的一張硬背圈椅上。他輕輕地移近來訪者,帶著機智的、友誼的微笑開始談話,並且親切地注視著他。”這些廣泛的社會接觸,對列寧那明快、簡潔而又尖銳、犀利的口才,不能說不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四、傳媒途徑
傳媒,就是傳播媒介。社會生活中,傳播媒介包括的範圍是很廣的。但作為一種相對家庭、學校、社會而獨具特色的口才訓練的途徑,這裏所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諸如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像、因特網、報紙、雜誌、圖書、資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