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藩鎮、宦官“一鍋端”(1 / 2)

安史之亂以後,全國行政區域逐漸都被化作軍事戰區,當戰爭結束之後,這些戰區沒有被及時撤銷,而且越來越多,戰區的總指揮稱為節度使。

這些節度使在自家的戰區內擁有軍事、政治、財政大權,儼然就是獨立王國。不僅如此,戰區的司令官采取父死子繼的方法來傳遞,根本不容許中央政府來插手。

除了藩鎮之外,朝廷內部也是一團亂麻,禁軍的權利完全落在了太監的手中,太監從家奴搖身一變成了手握重兵隨時可以決定皇帝生死的大將軍。他們的權力太大了,以至於數任皇帝先後被殺。

他們還要插手皇位的繼承問題,繼任的皇帝已經不能由前任皇帝決定,而由宦官決定。前任皇帝即令生前決定了的,他死了之後也要經過宦官集團的重新審查,假如他們不滿意,就會另換他人。

在他們眼裏,什麼嫡長子繼承製、什麼先皇遺詔,全都是廢紙一張,隻有烈馬長槍才能說話。

藩鎮是外部不安定因素。

宦官是內部不安定因素。

那麼中央政府呢?也同樣的不安定。在藩鎮和宦官夾縫中,唐王朝中央政府又出現了朋黨鬥爭,使唐王朝的命脈更加微弱。

中央政府高級官員分裂為兩個政客集團——李黨、牛黨。

牛、李兩個政客集團的鬥爭,基本動力是私人恩怨。造成私人恩怨的原因,是由於統治階層內訌,統治階層中,自覺受盡委屈的世家出身的官員,集結在李黨的旗幟下,對平民出身的官員排斥。而平民出身的官員也集結在牛黨的偉大旗幟下大規模地反攻。

這樣一來,亂上加亂,唐王朝連一絲複興的機會都沒有了。更加不巧的是,當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幹旱,荒田千裏,不收一粒糧食。中原到關中的路上餓殍遍野,死屍堆積,而皇帝的奢侈和官員的貪暴反而變本加厲。

尤其可笑的是,當蝗蟲遮天蔽日,從中原向西蔓延到關中時,京兆尹向皇帝的奏章說:“蝗蟲飛到京畿之後,拒絕吃田裏的禾稼,都抱著荊棘樹,自動餓死。”宰相馬上率領文武百官,上殿祝賀,歌頌皇帝英明聖德,連蝗蟲都不敢造次。

皇帝如此洪福齊天,為什麼連藩鎮都無法製服呢?連這種三歲小孩都能識破的謊言,皇帝都欣然接受了,可見整個朝廷混蛋到了何種地步。

天災人禍,交相侵襲之下,老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

暴動的舞台已經搭好,它終於在公元874年爆發了。領導這次暴動的是一位心懷怨恨的知識分子,名叫黃巢。他曾在長安參加過科舉考試,安史之亂後,朝政大權操縱在宦官手裏,考試的舉子必須賄賂宦官才能榜上提名,黃巢不願向宦官卑躬屈膝,就隻好落地而歸。

此人是一個智商很高,精力充沛而又肆無忌憚的人。叛亂在河北南部和山東的交界處爆發,華北平原上貧困的農民迅速地集結在一起,攻城奪地,搶劫富民,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黃巢沒有貿然地進攻首都長安,而是將兵鋒指向江南淮南沿海一帶。

黃巢和他的部下都是窮苦出身,所以,或多或少的都帶有仇富的情緒,當他們攻陷廣州的時候,僑居當地的阿拉伯富商,被屠殺的將近有十二萬。所掠奪的財富更加是無以數計了,這樣一來,農民軍就有了足夠的軍費和糧草回擊長安了。

僅用了兩年時間,黃巢的軍隊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橫掃江南,部隊更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當大軍攻陷首都長安的時候,群眾夾道歡迎。

黃巢在長安宣布稱帝,國號大齊。

但他高興得太早了,最強大的藩鎮還沒有被消滅,各處都有隔岸觀火的獨立王國,

很快,唐朝的皇帝逃到四川,號召各地的節度使勤王,一支由沙陀人組成的隊伍,在酋長李克用的指揮下,攻入了長安。這個時候,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叛變革命,向唐王朝投降,在朱溫的反噬追擊之下,黃巢逃亡到虎狼穀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