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妥歡帖睦爾,他隻喜歡躲在深宮中和嬪妃還有吐蕃喇嘛練習天魔舞、歡喜禪這些玄而又玄的法術,任由混亂無序演變為無政府狀態。
事實證明坐江山果然比打江山要難得多了。
蒙古人曾發揮出他們可驚可畏的軍事才能,締造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卻不成正比,這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更為落後造成的。
蒙古人的擴張,隻是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順帶滿足擴張之後的征服欲望,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
統治者的墮落與腐敗,鼓勵了受壓迫的漢人有機會奮起反抗了。起義者全都是在強大的旱災和水災下幸運逃過一劫的普通老百姓,其中最大的一支力量,他們借助宗教的影響,很快地組織起了十幾萬的人馬——白蓮教。
白蓮教是佛教中的一個神秘支派,以反抗****為重要宗旨,他們宣稱“白蓮花開,彌勒佛轉世”,幸福就要降臨人間。於是人們紛紛跟從。就像當年的黃巾軍大起義一樣,這次是紅巾軍。
這場運動從長江下遊以及廣東地區開始,開端於公元1352年,公元1355年以後,起義蔓延到了整個南中國,勢力範圍超過了從前南宋帝國統治的區域。
順帶說一句,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南統北”的戰爭。
起義伴隨著駭人聽聞的混亂,因為這場運動由為數眾多的首領所領導,他們大半都不是什麼愛國者,而是野心家,還有強盜、鹽梟,在他們起兵反抗蒙古人的同時,自己人之間也打得不可開交。
所有的農民起義,都會遵循著一條定律,那就是後來者居上。
這些後來者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
最後的勝利屬於朱元璋。
他是安徽省一個貧窮農民的兒子,17歲那年一場瘟疫奪去了全家人的生命。為了活命,他進了一座寺廟,但他的運氣實在太壞,不久寺廟也斷糧了,這一年他二十五歲,他脫下了袈裟,拿起武器,加入了起義軍。由於他深邃淵博的智慧,和超越常人的政治頭腦,和安撫百姓,禁止搶掠的政策,很快就讓他強大起來。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把那裏作為自己的都城,自稱為吳王。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長江上遊的漁民的兒子陳友諒。
公元1363年,朱元璋跟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陳友諒的點子太背,當戰鬥正酣時,他從船艙中偶爾探頭出來,竟然被流箭射死。他的兒子,年紀太小,不能統帥部隊,第二年投降朱元璋。
公元1367年,朱元璋再擊敗他的最後兩個對手——盤踞在蘇杭一帶的張士誠和方國珍,基本上統一了南方,然後掉過頭來,開始北伐。
內訌完了,才開始收拾真正的敵人。
當朱元璋兵團在大將軍徐達的率領下,到達北京外圍,妥歡帖睦爾根本連抵抗一下都懶得做,卷起鋪蓋,打開城門,逃往大漠。
因為他如此順從的原因,當朱元璋進駐北京之後,就封他為“元順帝”,說他順從天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