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國號明。
接下來,這位明王朝的奠基人,試圖把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親眼目睹了改朝換代的大混戰,親眼見到誰手裏有軍權,誰就能稱王稱霸,所以他誰也不相信。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和他抱有一樣的心理,隻不過,他們兩個處理問題和對待功臣的方式就大相徑庭了。一比之下,就能看出其胸襟氣度的天壤之別。
趙匡胤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就把所有的功臣問題解決掉了。
朱元璋完全可以有樣學樣,但他沒有那麼做,他覺得那麼做還不能使他徹底地放心,他要做得更絕——斬盡殺絕。
他利用幾次冤獄,處死了所有的功臣,連帶被殺的差不多有幾十萬人,開國戰將,所剩無幾。
朱元璋的繼任者,也就是他的孫子建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朝廷上都是新麵孔,沒有一個開國老臣,這些儒生處理國家大事,大概還不至於誤事,但是領兵征戰就根本沒什麼經驗了。
以至於當建文帝那位駐紮在北京的桀驁不馴野心勃勃的叔叔朱棣,起兵造反之後,建文帝居然無將可派,任由朱棣長驅直下,攻入南京,改朝換代了。
建文帝的統治隻有三年,而且沒有廟號。繼之而來的是明朝一位著名的皇帝,永樂皇帝朱棣,一位篡國者。
朱棣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首都從幾千裏外的南京遷到原先元帝國的大都北京。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打算進一步展開對成吉思汗的子孫的打擊,因為從根本來說,這是一個極度好戰的狂人。
朱棣成功了,他連續五次出兵漠北,把元朝打成了北元,又把北元打成了韃靼部落,跟著幾乎打出了漠南。蒙古人在他的打擊之下,一次比一次衰弱,再也難以恢複祖先成吉思汗的雄風了。
在中國的南方邊境,朱棣也想重現漢唐遺風,采取大帝國執政的政策,他找了一個借口,占領了安南國。
這個小國,從古至今都是作為漢人的附屬品出現的,朱棣讓他恢複。可是,幾百年過去了,安南人已經不是原先的安南人了,他們激烈的反抗,沒有一天不在反抗,雖然被無數次血腥鎮壓,但還是在反抗。
朱棣並不滿足於擊敗蒙古和吞並安南,他想像唐太宗一樣成為天可汗,稱霸中亞和印度洋,於是他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出海,炫耀國威。
鄭和的艦隊空前龐大而豪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技術,他們通過高棉、暹羅、馬六甲半島、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一直來到孟加拉和南印度等海岸地區,最後他們的航行到達了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亞丁灣和麥加的港口吉達。
當時是公元1405年和公元1424年時代,那個時代航海民族葡萄牙人還沒有到達印度,據說,他們的艦隊比起鄭和的艦隊來說,好比是兔子仰望大象。
在國內,朱棣決定將程朱理學,作為明朝的國家正統教育思想,並在公元1464年頒布詔令,將這些作品與古代的儒家經典並列。朱熹本人的靈位,自然也被請進了神聖無比的太廟,供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