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五十大壽,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
慈禧六十大壽康熙二十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慈禧七十大壽,光緒三十年,日俄戰爭在旅順爆發。兩個帝國開戰,戰場居然在中國,中國政府居然還不敢過問,可見當時的國力衰弱到何種地步了。
甲午戰敗,割地賠款。
光緒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變法,富國強兵。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就像亡羊補牢一樣道理簡單,可是,慈禧不同意,滿朝大臣不同意。
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勢力比維新黨強大百倍以上,儒家學派理學巨頭宰相徐桐,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連從洋樓前麵走過都不肯,而且喊出荒謬絕倫的口號:“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在慈禧和守舊勢力的鎮壓下,變法最終失敗,戊戌變法總共103天,被稱為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失敗兩年以後,天津和北京街頭上,義和團成群結隊,頭裹紅巾,手執刀矛,公開活動,他們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燒毀教堂,劫殺洋人,這一舉動正式挑起列強再次大規模入侵中國。
當年七月,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太後無力抵擋,隻好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走,前往西安。
八國聯軍分兵四出,屠殺搶劫,居民商鋪被焚毀,戶部銀行被洗劫一空,頤和園的文物、書畫、古玩被捆綁而去。
繼英法聯軍之後,北京遭到外國侵略軍的又一次蹂躪和踐踏。沙皇俄國除了參加八國聯軍外,竟然出動了十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燒殺搶掠,占領主要城市,企圖並吞東北全境,最後雖然沒能如願,但仍然攫取了一百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而去。
李鴻章和帝國主義簽訂《辛醜條約》,主要內容有: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拆除大沽口到北京所有炮台,允許各國在北京附近駐軍,設置東郊民巷使館區,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任何反帝組織,懲辦主戰派大臣。
《辛醜條約》使中國從封建製國家正式下降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再過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死,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繼承了皇位。宣統和所有的亡國之君一樣,是個悲劇人物。他的一生都想重振大清王國的威風,為此他不惜淪為漢奸,可是覆水絕對難收,他失敗了。
從1860年起,直到1921年宣統皇帝最終退位,滿清王朝一直隻是一個已經破產並緩慢瓦解的帝國,統治者有名而無實,受到交替的入侵和造反的威脅。隨著西方列強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入侵的危險也就越來越大,但也因為列強之間的競爭而被減弱。
1912年,清王朝遜位,讓位給有名無實的民國。它實際上是處在地方軍閥的控製之下。與此同時,整個東北卻任由俄國和日本在你爭我奪。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宣告了延續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的結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