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與這家酒廠的洽談間,對這麼一宗大生意,廠家掩藏起內心的興奮,平靜而又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今年的貨早已訂完了。已開始訂明年的。如果你們需要,我們設法給你們安排明年早一些的。”聽了這一席話……公司當然大出意外:“是嗎?前天你們還在大拉客戶哪!”廠家隨即擺出一副赤誠:“商場如戰場嘛,你們是聰明人,會不懂?那是我們的一種策略。眾所周知,我們的酒是根本用不著‘拉’的;更何況過了一天,情況還會不變?
這不,今天一清早,廣東一家公司才將今年的最後一批10噸全部訂完。你們可以去問問他們嘛!”此一說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
“是的,聽說你們的酒好,我們才慕名而來。我們來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給我們一些?”廠家故作難狀。
公司更加著急,好話說了一大堆。廠家這才以關懷、同情的口吻說道:“既然你們要與我們長期合作,考慮到我們的長遠利益,我們可以給其他客戶做做工作,每家勻出一點,給你們湊足10噸”。
公司大喜。廠家更大喜了。
編造出的“真實”,由於經過周密思考和精雕細琢,往往更肯有可信度,雖然這是一種謊言……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隻要你的謊言合乎情理,它比真誠更能打動人,它是人們交往與溝通的一種生活必需。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無悖於道德的謊言都會為你贏得更多的好處。
如果你能本著真誠的原則,編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傷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謊言,那是你的高明。你完全沒有必要固執於“絕對誠實”。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誠”也會遭人唾棄。
4.示假隱真,自我保護
在動物的世界裏,“示假隱真”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則。
有一種瓢蟲,當你用手碰它時,它就停止不動,連腳都縮了起來,任憑你怎麼撥弄它,它就一副死樣子,可是過了段時間後,它又開始走了!
有一種鳥,在它孵卵的時期,若有外敵入侵,它會先佯與外敵搏鬥,翅膀撲了幾回後,便假裝受傷,跌跌撞撞地“敗走”,外敵受到這個動作的吸引,會過去追逐這隻敗鳥,等外敵遠離鳥巢,“敗鳥”立刻迅速逃走,於是巢中的卵獲得保全。
正是通過這種製造假象的手段,動物才能世代繁衍,維持起碼的生存空間。同樣在人生的叢林中示假隱真也有利於保存實力和爭取先機。
明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一改當皇帝前那種愛護百姓,禮賢下士的作風,而是性情暴躁,殺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將都被他殺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隨便抓人殺人。
但皇太子朱標卻很仁慈,見父皇亂殺人,心裏很不讚成。而朱元璋見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訓練太子將來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圖處理政務。所以父子總是有意見分歧,弄得滿朝文武百官左右為難。
有一天,朱無璋讓禦史袁凱送案卷給太子。
太子接過案卷一看,見父皇又要殺許多人,心中很難過。他歎了口氣隻在案卷上寫上幾句話就交給袁凱呈父皇。
朱元璋見太子在案卷上寫道:
“父皇陛下!依兒臣之見,以仁德結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他突然問袁凱:
“朕要殺人,太子要從寬,你說誰對?”
袁凱本已嚇得心直跳。聽到皇上發問,他臉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怎敢說誰不對呢?
這袁禦史是鬆江華亭入,字景文。他博學多才,詩也做得好,寫過一首白燕詩,故人稱“袁白燕”。他確是聰明過人,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話來,他叩頭答道:
“微臣愚見,陛下要殺,乃是執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這一答,滿朝文武無不暗暗稱讚,就連朱元璋也暗暗稱是。
當袁凱和文武百官剛鬆了口氣,卻猛聽朱元璋手拍禦案,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指著袁凱罵道:
“你這老滑頭,竟敢在朕麵前兩邊討好。我先斬了你,看還有誰敢在朕麵前花言巧語!”
這一下嚇得百官手足無措。袁凱更是嚇得臉色蒼白,癱倒在殿上。幸虧還有幾位膽大的大臣跪著替袁凱求情,朱元璋才沒有殺袁凱。
袁凱退朝回到家裏,飯也沒吃,倒床便睡。他的妻子見此便間究竟出了什麼事。
古話說:“伴君如伴虎。”袁凱歎了口氣說,“為了貪圖做官,今日弄得性命難保;要在鬆江華亭多好!”妻子吃一驚,連忙追問原因。袁凱將今日在朝中所發生的事一說,傷心地歎了口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雖躲過,難逃明日。”
妻子憤恨地說:“看來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凱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二世逼要趙高女兒趙豔容,趙豔容裝瘋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要找袁凱的岔子,一上來就召袁凱,誰知叫了兩聲,都無人答應。袁凱沒有上朝。
百官又都嚇了一跳。
“袁凱哪裏去了!”朱元璋怒容滿麵。“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為何不上朝?”
朱元璋喝令道。
不一會,去察看袁凱的人上殿奏道:“啟奏陛下,袁禦史瘋了。”
“什麼!他瘋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來人又奏:“他昨晚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砸鍋摜碗,打人罵人,亂蹦亂跳,嘴裏又胡言亂語。折騰一夜,把家裏的東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還是好好的,到晚就瘋了,這老家夥又耍什麼花招?瘋了也給我綁到殿上!”
袁凱被綁上殿,隻見他披頭散發,滿臉黑灰,衣衫被撕破,渾身沾滿了糞汙。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參不拜,不稟不報,兩眼向上翻。
“他真瘋了!”百官搖頭歎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說:“來人,拿木鑽鑽他一下,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
木鑽在袁凱手背上鑽了一洞,鮮血直流,而袁凱卻毫無反應。
“這老兒真瘋了,帶出去吧!”朱元璋揮了揮手。
袁凱木頭似地站在那裏,絲毫反應也沒有。兩人將他送回家裏,卻躲在門口偷看。隻見他進門後,不喜不怒,卻學狗爬叫,血弄得滿臉都是。兩人回朝稟報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再派親信前往察看。隻見袁凱爬在地上又滾又叫,手裏捧著一團屎往嘴裏塞。那親信一陣惡心,隻看一會就回宮複命,肯定地說袁凱真瘋了。
朱元璋聽了笑著說:“也罷,不管這老兒真瘋假瘋,既吃屎就當他真瘋了。”
其實,袁凱是假瘋。他料定朱元璋決不輕易放過他。朱元璋的親信來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麵拌糖稀做成屎狀,放在籬笆旁。親信以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時間一長,袁家人呈報回鄉養病,朱元璋也不願意再給瘋子發俸祿,也就準了。袁凱終於用裝瘋這一招騙過了朱元璋,撿得一條性命回到自己的故鄉——鬆江華亭。得了個善終。
袁凱裝瘋賣傻雖然吃了些苦頭,但是,這點苦頭和丟掉性命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像這樣假象常常能夠混淆對方的判斷,從而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許有人會說,弄虛做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則,但問題是,如果死了,敗了,自認為君子或被人稱為君子,又有什麼意義呢?聰明的人都懂得審時度勢的道理,如果不分條件,一味地坦誠,隻會把自己送上絕路。
5.直言直語得罪人
其實“直言直語”本來是人性中一種很可愛、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質,因為也唯有這種直言直語的人,才能讓是非得以分明,讓正義邪惡得以分明,讓美和醜得以分明,讓人的優缺點得以分明。但在人性叢林裏,“直言直語”卻是一個人的致命傷。
如果你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麼場合,也不問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麼後果,心裏有什麼就說什麼,直來直去,想說啥就說啥。結果無意中便得罪了別人。
老實厚道的李軍是一公司的中級職員,他的心地是公認的“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職;和他同年齡、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調獨當一麵,就是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另外,別人雖然都稱讚他“好”,但他的朋友並不多,不但下了班沒有“應酬”,在公司裏也常獨來獨往,好像不太受歡迎的樣子……
其實李軍能力並不差,也有相當好的觀察、分析能力,問題是,他說話太直了,總是直言直語,不加修飾,於是直接、間接地影響了他的人際關係。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說話時常隻看到現象或問題,也常隻考慮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慮旁人的立場、觀念、性格。他的話有可能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裏;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語”,對方明知,卻又不好發作,隻好悶在心裏;
鞭辟入裏的直言直語因為直指核心,讓當事人不得不啟動自衛係統,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懷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語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於是人際關係就出現了阻礙,別人寧可離你遠遠的,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靜。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一般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殺傷力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也會變成別人利用的對象,鼓動你去揭發某事的不法,去攻擊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這種人總要成為犧牲品,因為成效好,鼓動你的人坐收戰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是排名第一的報複對象。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該委婉含糊時,就不要直白。
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辭鋒。”
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比如,當你不讚成別人的某種做法時,你要以巧妙地借助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或者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話,都能幫助你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而不至於得罪別人。
對人方麵,少直言指陳他人處事的不當,或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這不會被認作“愛之深,責之切”,而會被看作和他過意不去。
比如某甲認為同事小敏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
“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小敏臉一沉,扭頭便走,留下某甲發愣。或者某甲當著處長的麵指點小張說:
“你的稿子裏錯別字很多,以後要仔細些。”
實話固然是實話,但不久後卻隱約有人傳言,某甲慣於在上級麵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會意識到自己的真誠並不那麼受人歡迎,既然這樣,又何苦呢?
6.過於真實隻會陷入絕境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老實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他不管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簡直無處棲身。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了原因以後,認為應該尊重“熱愛真理,說實話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
修道院裏有幾頭已經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麼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老實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老實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