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適當的說謊也是必要的(1 / 3)

索福克勒斯曾經說到:“說謊固然可恥,但若吐露真實足以毀身時,說謊還是可以被原諒的”。因此,如果你不想做一個愚蠢的老實人,應該說謊時,絕對不要老實,尤其是這個老實,不僅會讓人家說你笨,而且還會讓自己甚至是別人因此而受到傷害換言之,如果想通過說話得到好一點的結果,就必須懂得如何將心機用在正確的時機,如何把老實用在不笨的地方。1.謊言是生活的一部分。

梭羅曾經說過:“我們離不開謊言,因為,那是我們通往老實的最短捷徑。”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說真話,往往沒有比說謊話容易被人稱作老實的,原因是隻要你說的這個謊話對別人有利,那麼別人必定會說你很老實,否則,不就是等於否認他並沒有你說的那麼好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些人之所以喜歡聽好聽的謊話,主要是因為他們寧願你說謊話欺騙他,哄騙他,也不想聽到會讓他心裏受到傷害的真話。

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緣故,我們經常會被迫說出某些自己根本不想說的應酬話,被迫不得不睜著眼說瞎話,被迫不得不說上些連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鬼話。

雖然,我們很不願意說出這些心不由衷的假話,但這就是你不能不麵對的現實,就是所謂的人情世故,所謂的人性主流意識,這也就是為何我們從小就被逼著一定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忍痛割舍掉自己非常想吃的大梨子,而且,還要再三地強調自己是心甘情願,否則,前麵的那個禮讓動作,在別人眼裏就是虛偽做作。就是不夠老實。

但是,這種為了贏得老實的舉措,如果用人性的角度來檢驗,卻顯得有點愚蠢,因為,有誰會笨到舍棄掉原本唾手可得的大梨子,而去吃另外的小梨子呢?

有一個小男孩,在父母的教誨下總是顯得非常的禮貌,遇到喜歡的食物也知道要謙讓別人,周圍的人們都誇他聰明懂事。有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小男孩也同平常一樣將自己種最大的蘋果送給客人吃,客人也一邊稱讚他,一邊接過了蘋果。可是當這位客人剛剛咬下第一口蘋果的時候,小男孩就“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還邊說:“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客人在莫名其妙的同時也尷尬萬分。原來,從前家裏來客人隻是接過食物之後就重新放回盤子裏,很少有人去真地吃它。男孩也就養成了習慣,可是,這次見他自己喜歡的食物卻真的被別人占有了,他自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可見,人性就是如此,所以在生活中,就要處處給自己留有餘地,如果你太過於老實地說出對自己不利的真話或者做出絕對真實的舉動,通常就會被人稱作笨蛋,因為隻有所謂的笨蛋才會那麼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暴露在別人的麵前。

2.謊言也是一種智慧

“撇開道德的標準,謊言就是一種智慧。”

真理和事實是客觀的,說與不說一個樣,隻有謊言才能體現些“人文色彩”。

生活離不開謊言,有些時候,你不能不說謊;在一些非常時候,甚至隻有說謊,才會更加圓滿。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間外有一棵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落葉蕭蕭、淒風苫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被這種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畫的樹葉裝飾樹枝,使那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地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作為醫生,麵對一個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經常會寬慰他,對病人說:“隻要配合治療,很快就會康複。”

而幾乎沒有一個醫生會對病人說:“你根本沒有希望了,很快就會死。”同樣,作為病人親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時,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幾天了,也要與醫生配合,把謊撒下去,讓病人滿懷信心地接受治療。因為生命本身有時是會創造奇跡的,即使沒有奇跡出現,讓病人充滿希望地多活兩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的表現。這個時候,你不撒謊,還能怎麼辦?

在醫療方麵,謊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麵,適當的謊言也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教師如果善用美好的謊言鼓勵學生,學生則會樹立信心,並且真正有所進步。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

把能力相當的初一年級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經常給予表揚與稱讚;第二組經常給以責備和批評;第三組既不給以表揚和稱讚,也不給以責備和批評。

給三個組以相同難度的數學練習題做,這個實驗連做了一個星期,得出的結論是:第一組學生的成績在不斷上升;第二組學生一開始有進步,中途就停滯不前了,學習效果不好;第三組學生前三天成績上升,以後成績變得直線下降。可見能使學生實力倍增的謊言格外受到歡迎。

大學教授們經常要給自己的學生寫推薦信,這些推薦信可能是用來向國外學校申請獎學金,可能是用來到人才市場上參與激烈的職業競爭,如果學生的確是頂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說,照實寫來就是了。倘若教授誠懇地指出該學生不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薦的一方就可能理解為該學生是個差勁的學生。如果這樣做,他可能傷害這個學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機會或難以找到工作,甚至對其一生的命運都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教授們提筆寫推薦信的時候,必定在其中誇大學生的成績和能力。你可以認為這是在撒謊,但撒這樣的謊是必要的。

還有一類謊言是社會禮儀中必須說的奉承話,這些話裏大都含水分、誇張、空話連篇,聽著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話套話,雖然心裏並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類缺少這些空話與謊話,社交禮儀就無從談起了。

有這麼一個故事:

王員外家添了個孫子,在滿月酒的那天,來了許多慶賀的賓客,大家都看著孩子在有意無意地閑談。

李秀才說:“令孫將來一定福壽雙全,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羅秀才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熱烈的歡迎,被奉為上賓,而羅秀才則受到客人的鄙視,主人的嫉恨與冷遇。

難道羅秀才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是不中聽的。相反,李秀才說的極有可能是假話,一個人“福壽雙全。”

是很難的,但就是假話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

禮節性語言和奉承話可給人們的幻想與虛榮心帶來極大的滿足,使人從困境與艱難中擺脫出來。它讓人覺得自己在別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與重視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盧梭在《懺悔錄》中說:“我從沒有說謊的興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說些謊話,以便使自己從不同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有時為了維持交談,我遲鈍的思維,幹枯的話題迫使我虛構一些事情以便有話可說。”

林語堂先生也曾說過:“什麼是中國人的教養?我一直苦苦思索,由是發現了以下三點:一,說謊……;二,具有像紳士那樣說謊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靜,並且對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過於熱衷。”

人,總是要麵對生活的。生活中,真實是重要的,真誠更加重要,這對人生、對社會無疑是有更大價值的。然而,我們所處的社會是紛繁複雜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頭地。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欲望和念頭,不加選擇,不分對象,不分場合把什麼都和盤托出,那隻會被人當成“笨蛋”來看,隻有把握一定的原則,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3.學會“編造真實。”

英國著名作家、戲劇家肖伯納曾經說過:“我開玩笑的方法,就是編造真實。編造真實乃是這個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確,編造出來的真實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運用得當……它還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獲。

《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四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士,斥責張鬆的同時,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過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來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這本書連我們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夠背得,你怎麼能說是“新書”呢?這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有,也隻能騙得了你這樣的人物!”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的書,雖然已經成帙,但是並沒有流傳開來。你說蜀中小兒暗誦如流,是在欺騙我吧。”張鬆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現在就背給你看。”於是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然下令將這本書撕碎之後燒毀。於是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滅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編造了一種“真實”,將本來沒有的情況當作客觀事實推出,並得到了對方的信任,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讓這種編出來的事實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把握好這兩個步驟。具體說來……就是:

(1)要編得合情合理,讓對方真假難辨

在你編造某種真實的時候,要盡量顯得合情合理,不能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過大。要編得大致符合當時、當地、當事人的實際情況。

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對方對你抱有某種程度的戒備與警惕,對你所說的一切也會本能地產生懷疑。這就更需要在編造時,在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時,不防來一點真真假假,造成一種虛虛實實的混沌局麵。如張鬆的“無名氏”,不說具體,讓你莫測高深。這時,對手的知覺是“實亦實,虛亦實。於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編造的全部內容,而落入圈套。

(2)表達要疏而不漏,態度誠懇

表達形式是言語。同時,應當輔以情感、神態、動作、語調等的幫助。對手對你所編造內容的接受程度,取決於對你表達的感知與理解的深淺。自己的表達越明晰、越確切、越執著、越有誘惑力,對手的感知與理解力就越強,從而,導致其產生錯覺的概率也越高。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孫劉聯合抗曹,在勸說周瑜時,便編造出“曹操征伐江南,是為了得到二喬”之說。而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當細致周密,先是將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東”,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巧妙地移與二喬。激起周瑜大怒後,又佯作惶恐之狀,連稱:失口亂言,死罪,死罪!之後,又故意勸他“事須三思,免致後悔”。這樣才鞏固了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說,表達是在操縱對手的知覺。一旦開始編造,擺在自己麵前的,既要千方百計調動對手的情感,使他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又要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虛擬,使對手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要讓對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說的,那麼,便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隻有相信你所說的,自己才能獲得利益迫使他隻能作出“相信你所說的”這是惟一選擇。

為了更有效,還可以利用人們對共同點具有的認同心理,站到對手的角度上,設身處地為對手的利益說話,使對手感到自己是為他好,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並適當使用一些緩解對方警惕性的言語。如諸葛亮的“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現代社會諸如“考慮到我們雙方的利益”“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聰明的人都會這樣做”之類。如此,對手的防線最終會崩潰,自覺不自覺地會相信你所說的話。

有一年在貴陽舉辦的中國國際名酒節上,外省的一家經貿公司與貴州一家酒廠淡判,酒廠就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法。該公司欲訂購白酒10噸。但貴州的酒廠如林,名酒如雲,各家競爭相當激烈。究竟訂哪家的,委實舉棋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