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隨機應變會說急話(1 / 3)

好多事情並不是按步就班、以統一的模式在發展,誰都會碰上一些猝不及防的事情,這就需要你能臨機應變,急話緩說也好,緩話急說也好,以恰當的語言應對,才能化“險”為宜。1.麵對窘境的應變說話技巧在人們交際的過程中,一定有各種各樣的人。比如說文化層次的不同,有人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有人是博學多才的教授。知識水平不同的人,表達同樣的意思,說出的話卻大不相同。

同樣,他們理解同樣的一句話的意思也不大相同。我們常常聽到“三句話不離本行”這樣的話,如果能針對各種人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而采取相應的應變方式與他們對話,勢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往今來,以口齒伶俐、銅嘴鐵舌化險為夷的例子真不少。針鋒相對需要敏捷的口才,如果處理得當,可以抓住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但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嚴,還能使對方狼狽不堪而再也不能輕辱於你。

生活中,總是出現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交際雙方是一種積極的參與,而非刻板、機械的迎合,所以交際情景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麵對變化著的情景,尤其是倉促而至的窘境,需要我們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語言表達手段,以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交際目的,明話暗說就是很有效的一種。

首先是自嘲式的明話暗說。在交際中,有時會碰上因為自身的缺點或其他原因而出現的尷尬事,要是你懂得“自嘲”,巧妙地“揭自己的短”,反而會使自己敗中求勝,樹立良好的交際形象。

麥克阿瑟一貫以傲慢著稱。有一次,杜魯門會見他時,他不慌不忙地取出煙鬥,裝好煙絲,取出火柴準備點燃的時候,才問杜魯門:“我抽煙你不介意吧?”

麥在阿瑟顯然並不是真心征求杜魯門的意見,這使杜魯門十分難堪。因為如果現在表示很介意的話會顯得有點霸道。

此時,杜魯門看了看麥克阿瑟,說:“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噴在任何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

杜魯門的這番自嘲,不但自尊心得到保護,而且還向美國人顯示他的大度與寬容。還有,他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地位上,可博得美國大眾的同情與支持。

再就是借物說事式的明話暗說。在交際中,常可以利用身邊的實物來說明某種道理或者擺脫困境,或以某件能與話題搭上關係的物品來進行對比,達到一種形象化的效果。

在民間,有一則關於蒲鬆齡的傳說:“有一次,蒲鬆齡到王大官人家去作客,被眾人推到了上座,但獨眼的管家卻從下席開始斟酒……有意把他冷落在一旁不管。王大官人也想故意作弄他,端起酒杯朝他說:“蒲先生,喝呀……”

蒲鬆齡端坐不動,他笑著說:“大家先別急著喝酒,我說個笑話給大家助助興。我剛出門那兒,碰到內人正用針在縫衣服,就以針為題即興作詩一首,現在念給大家聽聽:‘一頭尖尖一頭扁,扁間隻有一隻眼。獨眼隻把衣裳認,聽憑主人來使喚。’”

大家聽了,一齊朝獨眼管家看去,極力強忍笑意,於是大聲叫好。這樣一來,反而使王大官人及其管家狼狽不堪。

蒲鬆齡借用了針的形象,尖銳地諷刺了想為難自己的王大官人及其家人,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尊嚴,也讓捉弄自己的交際對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生活與工作中,你也可以假身旁之物擺脫困境,讓左右為難的自己找到下台階。

如果某人在你的辦公桌前滔滔不絕,而你卻不能耽擱太多的時間。如喋喋不休的人是下屬或是朋友那還好辦,偏偏又是得罪不起的人物,你怎麼辦呢?

你可以寫個紙給同事小林:“到隔壁的辦公室打個電話給我。”

用不了幾分鍾,電話響了。你可以大聲說:“什麼,馬上去!這兒有位很重要的客人,什麼?

不去不行?那……好吧。”

一般來說,那牢騷不已的來客會示意你,趕快去。如果他沒這麼說,你也可以假裝滿心歉意……送走來客且不會傷了他那可憐的自尊。

如果把這事看成電話中的某片斷,那麼,電影則是最理想的道具。這麼做,既不損人又利己……實為最佳解決辦法。

作為女性,經常有男士的邀請,如果想拒絕又不傷對方的心,辦法有許多種,借物脫困無疑是其中的妙著之一。

例如,有位男士走到你麵前,說了一句:“歡迎你參加!”然後就把一張入場券遞給你。這時你想拒絕他,又要讓他下得了台階。你可從皮包裏拿出筆記本,打開一看,不論看到什麼……都可說:“哎呀?我和小王小張約好今天去購物,你隻有和別人同去了,不過還是很謝謝你。”

使用筆記本,給人錯覺上麵記著自己的時間安排,婉言拒絕了對方,達到了自己的交際目的……

還有拆詞換字式的明話暗說。在說話時,如果把一些完整的詞拆下來講,可以表達出另外一種意義。

一次,一位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對現進的某些狀況進行評論。突然,一位學生發問道……“現在人們對‘官倒’與‘私倒’恨之入骨。但如何區別‘官倒’與‘私倒’?”

那位教師稍加思索,答道:“官倒’與‘私倒’的區別在於:對於前者,國家國家,國即是家;對於後者,國家國家,家即是國。”

如此作答,妙不可言,贏得了滿堂喝彩。

這位教師把“國家”二字拆開,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很好地闡釋了那一組概念。

拆詞換字常是對某詞的拆解而重新組事或者對對方的話稍加改造,獲得了與原意迥然相反的意思,從而掌握了對話中的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

2.繁話簡說的應變說話技巧有時你麵對一個突發事件或一個刁鑽的問題,不知所措固然不行,試圖一五一十地把問題解釋清楚也不是一個好辦法。這時最好麵不改色心不跳,同時迅速作出反應,以簡單而又能避其鋒芒的語言化解。

1972年5月,在維也納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紐約時報》記者馬克斯·弗蘭克爾向基辛格采訪出訪美蘇會談的“程序性問題”。

“到時,你是打算點點滴滴地宣布呢,還是來個傾盆大雨,成批地發表協定呢?”

基辛格回答:“我打算點點滴滴地發表成批聲明。”全場頓時哄然大笑。

那位記者發問的方式是選擇提問,如果基辛格照他那樣選擇其中一個來回答的話,都不算是妥當的。基辛格巧妙地使用模糊語言,機智地擺脫尷尬的困境。

我們不可能乞求夢想有一種完美、合諧、符合邏輯的人際關係的存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會經常遇到一些無法料到的困境,譬如說失言、惡意謠言、被冒犯等等。

當你拿起一件精美的裝飾品,問主人關於它的來曆,他回答說:“這是我曾祖母的遺物。”

這時,你卻不小心把它掉落在地上,打得粉碎;當你應邀參加一個家庭宴會時穿得西裝革履……有頭有臉,而其他人卻是簡單的便服時;當你在人們麵前發表高論,人們卻在小聲散布謠言時……

這些事情顯然令你麵子上非常難堪,你不能夠視若無睹,而應該及時補救,以擺脫尷尬的困境。

第一種情況下,你應向主人道歉,相信他會諒解你內心的難過。然後,你第二天就到商店尋購禮物,直到找到合意的為止,把它送給他,並附上一封短箋說明你知道這不能彌補被你損壞之物,但你希望他能喜歡它。

第二種情況,為了更好地融洽當時的環境氣氛,你可以除去外套,並表示你必須參加另外一個約會,又必須及時到達,這樣可以免去更衣的時間。

至於第三種情況,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加理睬,繼續你的發言。就算是下來之後,也不要辯解……因為你越是在公開場合為自己辯解,人們就會越相信那些謠言,真是越抹越黑。有許多很有才氣的人,都是被惡意的指控所陷害,又拚命去解釋,結果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因為隻要你一開始頂嘴,馬上會喪失別人對你的同情和支持。

有一次,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寄給邱吉爾兩張戲票,並附了一張紙條:“來看我的戲吧,帶上一個朋友,如果您有一個朋友的話。”

邱吉爾回複:“我很忙,不能去看首場演出,請給我第二場的票,如果你的戲會演第二場的話。”

邱吉爾好像總是受到來自各方的惡言攻擊。一次會議上,一個女議員恨恨地對他說:“如果我是你的妻子,就在你的咖啡裏放上毒藥。”

邱吉爾馬上說:“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馬上把它喝下去。”

麵對無禮的衝撞,要掌握這樣的應變技巧:

(1)探求出口傷人背後的原因。出言不遜的人,內心往往有許多痛苦要發泄。如果你猜不出

他有什麼真正的煩惱,不妨問問。記住,對方說的尖酸話不一定都是衝著你而來的,因此,不妨退一步,想想他這樣做是否有其他原因。

(2)分析說話本身是否真的含有惡意,抑或是自己神經過敏。

(3)勇敢麵對口出惡言者,不要回避。

(4)一笑了之,開點兒玩笑對付侮辱你的話。

(5)通過某一舉動來警告對方,令他自動停止惡言。

(6)不予理會,人家說什麼,你不要馬上動怒,可以順著他的意思說下去,令他的話落空。

(7)假裝懶得理會。人最怕別人認為他無聊討厭,你可以假裝不感興趣,眨眨眼,打個嗬欠

……然後用一副“懶得理會”的表情望向別處。

(8)你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尖酸話的攻擊,試試把一些傷人的話作為人們失意時的正

常發泄,而失意是人人都會有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盡量不去侮辱人,不過偶爾也會犯錯。

失言,是容易被人諒解的,因為有很多是出於無意的。正所謂“馬有漏蹄,人有失言。”在日常交談中,難免說滑了嘴,出現了紕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我的一位好友曾有過這樣的經曆:他在一次會議上和一位要人談話,為了談話活潑輕鬆……於是很隨意地說道:“看那一位穿圓點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沒想到對方這樣說:“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當時我的朋友聽到這話時的處境是多麼無地自容。後來他跟我提起,表示他一回想起來心頭上就有點兒發毛。

這也難怪,這樣的窘境總是特別地難以補救,但並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這樣。

果戈理有一句話:“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製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如果說……我們在遇到尷尬的局麵時都是心慌意亂,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的話,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自然會窮於應付。這時,我們不妨來個將錯就錯。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快捷靈巧,機智過人。有一次,乾隆想開個玩笑為難紀曉嵐,便問他:

“紀卿,忠孝怎麼解釋?”

紀曉嵐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

乾隆立即說:“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現在去死!”

“這……”紀曉嵐沒料到他竟然會這麼說,“臣領旨!”

“你打算怎樣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紀曉嵐走了一會兒,又跑回來了。

乾隆問:“紀卿,你怎麼沒死?”

紀曉嵐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講?”

“我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大夫從水裏來,拍著我的肩膀說:‘曉嵐,這就不對了,想當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應該先問問當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是,你再死不遲啊!’”

就憑這一句,不僅抑製了皇帝的“聖旨”,也化解了困境。

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前,曾任海軍要職,一次他的朋友問他關於某軍事基地的計劃,這是個很讓人為難的問題。

當時羅斯福環顧一下四周,低聲問:“你能保密嗎?”

朋友趕緊說:“當然能。”

羅斯福鬆了一口氣:“那麼,我也能。”

一場尷尬就在輕鬆幽默中消失。

或許人人都有好奇心,他們有時會問一些根本就不適合問的東西,也許他們是無意的,但你卻可以不答。比如說,一些很私人化的問題,一些涉及到某方麵的機密問題等。

但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你較重地傷害了別人,應立即承認並向別人道歉,並作自我批評,希望得到寬容,然後閉口不語,不要在其餘時間再去談論這件事。

而我們對於別人的冒失,也應表示不在意,並迅速和盡可能地使他感到自然。

3.以變應變的說話技巧

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爭端,這些爭端以常法去解決往往不那麼能輕易解決,這時候換一種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礙的法寶,讓他想爭也爭不起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劉複才為江夏縣知事,為人極為敏捷,常常在兩方爭執不下之際,他一二句話就雙方打了圓場。都督張之洞和撫軍譚繼洵平時意見就不太一致。這天,劉複才在黃錐樓設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坐。酒過三巡,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麼談想了武漢江麵有多寬的問題。譚繼洵說有五裏三分寬,他的話音未落,張之洞就說道:“不對!我記得確實,是七裏三分寬。”

兩人頓時爭執起來,互不相讓,旁邊坐著的諸位客人勸說,也無濟於事。一下子都不知道說什麼好,隻好任由他倆爭執。

劉複才坐在末座,看見席間這番爭執,感到不好,繼續爭下去,搞得不歡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舉起手來,說道:“江麵水漲,則寬七裏三分。水落,則五裏三分寬了。

張公是就水漲時說的,譚公則是就水落時說的。兩位先生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