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司馬相如:“賦聖”傳古今,演繹“鳳求凰”(1 / 3)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年),字長卿,小名犬子,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而改名。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漢文學家、政治家。年少時好讀書舞劍,任景帝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喜好辭賦,司馬相如遂辭官至梁,作《子虛賦》。後歸蜀,經臨邛(今四川邛崍)時被當地富人卓王孫宴請,演繹琴挑文君為情私奔的愛情故事。武帝即位後,偶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讚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提為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名作除《子虛賦》外,還有《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等。

崇文尚武,自我更名

司馬相如祖籍中原。秦末漢初其祖輩移民巴蜀,先期落戶於大巴山麓腹地、嘉陵江流域中段的蓬州(今四川蓬安)。司馬相如出生在蓬州,五歲發蒙時,舉家遷入成都。少年司馬相如,說話口吃結巴,喜歡讀書,好練劍術,崇文尚武。因其自幼通讀戰國史,崇拜足智多謀而襟懷寬廣的戰國時期文臣名相藺相如,就把自己的大名也改為“司馬相如”了。

富豪的司馬家族出了一筆資財,送青年司馬相如晉京,當了漢景帝劉啟手下一個小官“武騎常侍”,專職陪扈皇帝騎射狩獵。公元前161年,西漢封國梁國的梁孝王劉武來長安朝聖,與司馬相如一見如故,成為摯友。不久,司馬相如借口養病,辭去武騎常侍官職,東遊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南),做了劉武的門客。因梁地文風尤盛,司馬相如賓至如歸,不舍離去,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早期代表作《子虛賦》,就在這時的梁國寫成。

“犬子”本是司馬相如的小名,後來竟巍巍然成了人們對自己兒子的謙稱。怎麼回事呢?

據太史公《史記》的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說“犬子”其實是他的乳名,或者名字。就像“二毛”、“小胖”之類,難登大雅之堂。他長大後,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

最開始,“犬子”之稱,其實並無小名之意,隻是司馬相如的父母為了小兒好養活,便特意選一個低賤的字詞為之命名,以遠離鬼魅,但因為司馬相如長大後自己改了名字,“犬子”才成了小名。

隨著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自此以後,因為司馬相如的巨大曆史貢獻以及文化影響,人們謙稱自家兒郎,便紛紛用上了“犬子”一詞,爭相仿效,附庸風雅,竟一時蔚然成風,堂而皇之傳至今日,成為中國人日常用語之不自覺習慣。

名琴綠綺,演“鳳求凰”

梁王慕名請司馬相如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辭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成語“紅拂綠綺”中的“綠綺”指司馬相如以“綠綺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語指能於流俗中識名士、敢於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去世後,司馬相如離開梁地,回到四川臨邛,因父母雙亡,生活十分清貧。臨邛縣令王吉少時與相如交好,書信告之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不太順心,可以來我這裏看看。”於是司馬相如來到臨邛都亭住下,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你可謂是天生的一對。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