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為“史聖”。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父親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他曆時十八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曆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巨著《史記》,居“二十五史”之首。
少年受業,立誌撰史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巒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刻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曆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麵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未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麵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回蕩。看著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也!”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十九歲的司馬遷隨父從夏陽遷居長安。從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原來家學淵源既深,現在複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匪淺。司馬遷又身居史官世家,能夠看到當時一般人無法看到的典籍,這為他的曆史觀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就立誌做一名曆史學家。
行萬裏路,文化訪古
司馬遷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就一直有誌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在他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宏願。
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裏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全國遊曆,目的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於是,司馬遷二十歲時,開始了人生一次重要的遊曆,首先是通過“上會稽”和“窺九嶷”向虞舜、夏禹表示敬意。按照古籍的記載,會稽和九嶷,分別是舜、禹墓葬的所在。這是他對《尚書》和《春秋》等古史的熟習而選取的出發點。
南遊到長沙郡時,看到屈原自沉之處,想到其悲劇人生,不禁為之落淚。也是在楚國的舊地,他見到了當年春申君所擁有的富麗宮室。他南登廬山,觀覽大禹曾疏導過的九江。在會稽,司馬遷詳細了解越王勾踐的故事。此前,他已經在載籍中知道了吳越之地與中原的淵源關係。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網羅天下放佚舊聞”,搜求古史傳說,以及被秦王朝焚滅了的古諸侯史記。
齊魯之地學術發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司馬遷說自己看到孔子故裏的車服禮器,流連忘返,於是專門在那裏學習飲宴和射箭的禮儀。
秦漢之際群雄逐鹿,是司馬遷實地考察的重點。在淮陰,當地人向他講述了韓信年輕時的故事。當地人說起韓信少有大誌,連他母親的墳墓都建得與眾不同。司馬遷親自去看,果然是豐沛之地,漢初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均出身於此。劉邦曾為“沛公”,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都是當地人。司馬遷到豐沛廣問當地遺老,又參觀了這些漢室名臣的故居所在。從樊噲的孫子樊他廣口裏,司馬遷聽到了這些風雲人物的許多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