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少年聰慧,十三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去世,自太學返回鄉裏。居憂時,在其父續補《史記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中期(公元80年前後)基本完成。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善辭賦,有《兩都賦》、《漢書·蘇武傳》、《幽通賦》等。
承繼家學,洛陽深造
班固自幼接受儒學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加之聰明好學,九歲就能寫文章、誦詩賦了。當時,其父班彪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其父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後來,班彪有意續寫《史記後傳》,開始閱讀大量漢朝典籍。在其父影響下,班固也開始留意漢事。這時,著名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華,從會稽老家來到京城洛陽遊學,他景仰班彪在學術上的高深造詣,也前來拜班彪為師,虛心求教。王充對於班彪的著史事業充滿敬意,稱讚班彪的著述可與太史公、揚雄媲美。由於他經常到老師家中請教,與年紀比他小五歲的班固逐漸熟悉起來,並對少年班固的才能和誌向欣賞備至。漢光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的一天,王充又來向老師請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廳裏,並對他們談論漢事不時插上一二句頗具見識的話語,王充聽後十分驚奇,不禁撫摸著班固的後背,對老師說“此兒必記漢事”,認為班固將來必定會完成撰著漢代曆史的重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他在這裏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學說,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說,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大義。這是他日後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史的重要條件。在這裏,班固結識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由於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其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讚。
續撰《漢書》,被人誣告
由於父親去世後生計困難,班固隻好從京城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從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鄉裏平民地位,這對上進心很強的班固是一個沉重打擊。但他毫不氣餒,立誌繼承父親未竟之業的決心並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後傳》的部分,內容還不夠詳備,布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寫。於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後傳》的基礎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
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於是,班固被捕關進了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麵對這種形勢,班家老小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為了營救哥哥,立即騎上快馬從扶風安陵老家急馳京城洛陽,他要向漢明帝上書申訴,為哥哥雪除冤枉。
班固被告“私修國史”,身陷囹圄,不知將被如何處置,更為老母和家人的安全擔心。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沒有什麼“罪”。他立誌著史,不僅是為了繼承父親的遺誌,而且也是要遠接從司馬遷、劉向、揚雄以來修史的傳統,更是為了宣揚“漢德”。西漢一代二百一十餘年,有過赫赫功業,也有過許多弊政,其中治亂興衰,使人慨歎,給人啟發,寫出一部“漢史”,正是當今學者的責任。何況王莽滅亡至今已四十年了,再不及時撰成史書,後人所能獲得的史料豈不更少!所以他才拿起筆來,立誌完成父親未竟之業。不料遭人誣告,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死去,那麼父子兩代人的心血豈不付之東流!為此,班固憂憤交加,心痛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