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舉,魯(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文學家;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稱“建安七子”,他居其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征還為將作大匠(官名,職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等),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剛正不阿。性好賓客,喜評議時政,言辭激烈;能詩善文。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是《論孝章書》和《薦禰衡表》。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孔融讓梨,教子範例
《三字經》有雲:“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他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您那個大梨就給哥哥吃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經典範例。
拜訪李膺,必為偉器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孔融隻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於是,孔融就對守門的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請予通報一下。”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是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您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了。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一時語塞,無話可說。李膺哈哈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步入仕途,剛直不阿
孔融於靈帝時,開始步入仕途,負責彈劾貪汙官僚。河南尹何進晉升為大將軍,司徒楊賜派孔融前往祝賀,卻被擋在門外,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十分生氣,私自派遣劍客欲追殺孔融。不料劍客卻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如果將軍和此人結怨,那麼四方之士都會離您而去。不如對他以禮相待,可以用來向天下展示將軍的寬廣胸懷。”何進忌憚其名聲,辟舉為侍禦史(職守是:或給事殿中,或舉劾非法,或督察郡縣,或奉使出外執行指定任務),因與中丞趙舍不和,孔融再次辭官。何進再辟舉為司空掾(司空是負責民生的主管,類似現在的總管;掾是官署屬員的通稱),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領導漢朝的虎賁騎兵)。後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其職能是顧問應對,毋須輪流當值、充當守護門戶等工作),隨後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今山東昌樂西)為相。
建安七子,文章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