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約公元174~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yōnɡ)的女兒,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南匈奴部進攻洛陽,蔡琰被掠,成了南匈奴左賢王之婦。蔡琰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二年,生有兩個兒子。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與蔡琰家交情甚厚的曹操痛惜蔡氏家門無後,花重金將蔡琰贖回。回到祖國的她,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寫下了許多作品,其中《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是她的代表作。蔡琰歸漢後,繼承父誌,作《續後漢書》,“追所誦憶,載四百餘篇”,對祖國的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
故裏傳說,蘭花真女
傳說,蔡文姬是其母趙五娘夢見有個托缽真人送她一顆蘭花籽,因此懷孕而生。蔡文姬百天正逢重陽。漢朝時人們很重視過重陽節,插茱萸、吃花糕、飲菊花酒消災避邪,求得福壽綿長。文姬的圉(yǔ)鎮家中,一派節日的喜氣。人們在廳堂桌子上放了許多東西讓文姬“抓前程”,文姬好奇地看著筆硯書帖、琴棋書畫、刀弓箭囊、菱花銅鏡、白銀商幌等,她胖乎乎的小手一下子抓定了毛筆,大家一片歡呼,蔡邕更是激動不已。
幸福童年,文姬辨琴
蔡文姬的父親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備、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還成了摯友。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父親對於音樂的獨特感受和精深的造詣,深深地影響了文姬。她在幼年時就顯示出了超群的音樂才能。根據劉昭《幼童傳》記載,她六歲的時候,父親蔡邕夜裏彈琴,不巧弄斷琴弦,蔡文姬馬上就能聽出是第二根琴弦。開始,蔡邕還不以為然,認為不過是碰巧罷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他又有意弄斷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準確地指出是第四根,這令蔡邕感念不已。這個故事時常被後人提及,並流傳甚廣。譬如影響非常大的《蒙求》就特別用“蔡琰辨琴”來表彰蔡文姬的音樂才華。
少女傳說,首次出嫁
水木山娘是當地的一個神靈,成神之前她是圉鎮西邊邢莊的農家姑娘,嫁到太康縣高賢集,婆婆虐待她。水木山娘的勤勞賢惠感動了上蒼,給了她神奇的本事。她每天往大缸裏挑水,往裏頭倒點水缸就滿了。天旱時水木山娘說一聲:“老天爺下點兒雨吧!”馬上就會來片雲彩。水木山娘就成了這塊地方的神靈。她的神像從婆家回到娘家,路過蔡白街,少女文姬跑出來看,隔著轎簾看到水木山娘一雙赤著的大腳,大笑大叫:你看她還光著腳,你看她的腳有多大。水木山娘的轎馬上抬不動了,掉轉轎頭才抬動了。直到現在,邢莊請神送神,無論是用拖拉機還是小轎車,絕對不從蔡白街過。
蔡文姬十三四歲就出嫁了,遠嫁河東衛家,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兩人無子女,蔡文姬遭到衛家嫌棄,認為她“克死丈夫”,當時正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蔡文姬,哪裏能受得了這種白眼,約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憤而回家。
長安被擄,二嫁受屈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一月,羌胡番兵乘軍閥混戰之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回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婦女被掠到了南匈奴。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做小妾,飽嚐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和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丞相,從此比其他諸侯多了一張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使他很快取得了軍事、人才、經濟等各方麵的領先,有意無意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當他得知蔡邕唯一的女兒蔡文姬被掠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