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曹植:七步成詩,才高“八鬥”(1 / 2)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才華橫溢,曾以《七步詩》聞名天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王士禎嚐論漢魏以來兩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自幼天資聰穎,銅雀台前賦詩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自幼穎慧,十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他小時候隨軍奔波,直到十三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後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幹、陳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世子。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讚賞不止。當時曹植隻有十九歲。自此,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並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誰曾料到,曹操的這一想法,非但沒有給曹植帶來什麼福分,相反給他後來製造了不盡的痛苦,使他無形之中卷入了爭奪世子的漩渦之中。

七步成詩,揚名千古

曹丕即位後不久,多次欲殺曹植,均被母親所阻,方得暫且罷手。據說當時卞太後曾說:“你已經殺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殺陳留王,我也不想活了。”雖說曹丕的地位和權力已基本鞏固,可嫉恨曹植的念頭沒有改變。其實,曹植並未犯下什麼大罪,隻是有人告發他經常喝酒罵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來,但並沒有招兵買馬,陰謀反叛的跡象和征兆。這算不上犯罪,殺之怕眾人不服,曹丕便想出個“七步成詩”的辦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詩是曹植的拿手好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七步詩”取譬之妙,用語之巧,在刹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xì,爭吵;爭鬥)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民間流傳極廣。最後“七步詩”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詩,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

詩歌創作,才高八鬥

曹植的創作以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讚賞“幽並遊俠兒”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寄托了詩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

後期的詩歌則主要是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如《贈白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敘事寫景,將詩人備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來,痛斥小人挑撥曹丕與他的手足之情,對任城王曹彰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七哀》則以思婦自喻,切切哀慮兄弟異路之情,命意曲折,感情淒婉,含蓄蘊藉。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讚許有佳:“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成語“才高八鬥”便是由此得來。曹植詩歌的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