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阮籍:“正始之音”,比肩嵇康(1 / 2)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三國魏詩人。曾任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六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作品今存賦六篇、散文較完整的九篇、詩九十餘首。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全部流傳了下來。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

勤學成才,博覽群書

阮籍的父親阮瑀是魏朝丞相曹操下屬的官吏,為“建安七子”之一,但去世甚早。阮籍是由母親和叔父撫養成人的。漢末時局雖亂,但思想仍以儒學為尊,所以“建安七子”的詩文中幾乎都充滿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哲學光芒。阮籍的叔父阮武也以儒學起家,在當時頗有才名。阮籍三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其相貌出眾,誌氣遠大,卓爾不群,率性而為,不受羈絆。但是喜怒不形於色。有時關起門來讀書,幾個月不出來。有時登臨山水,整日不記得回來。時局動蕩,政治黑暗,讓長大成人後的阮籍,喜歡上了《莊子》、《老子》。

有濟世之誌,會明哲保身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誌,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於是作《豪傑詩》。

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輔助皇帝統治,曾召阮籍為參軍,他以有病為由推辭,躲在鄉下。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被司馬懿所殺,人們佩服阮籍有遠見。宣帝(司馬懿)做太傅的時候,任命阮籍做從事中郎。後來,又做景帝(司馬師)的大司馬從事中郎。高貴鄉公時,封阮籍做關內侯,改任散騎常侍。

司馬氏獨專朝政,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或酣醉不醒,或緘口不言。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

任東平郡,精簡法令

到晉文帝(司馬昭)輔政的時候,阮籍曾經輕描淡寫地向晉文帝說:“我以前曾經到過東平,喜歡那裏的風土人情。”晉文帝很高興,立即封阮籍做東平相。阮籍騎驢到東平郡,拆了郡府圍牆,使郡府能看見外麵,外麵也能看見郡府。之後精簡法令,一旬就回來了。於是晉文帝任命阮籍做大將軍從事中郎。

有一次,執掌審判的官員說有兒子殺母親的案件。阮籍說:“嘻!殺父親還說得過去,竟然至於殺母親嗎!”在座的人怪他失言。晉文帝說:“殺父親是天下最罪大惡極的。你認為說得過去嗎?”阮籍說:“禽獸認識母親,不認識父親。殺父親,和禽獸同類。殺母親,禽獸不如!”文帝和眾人才心悅誠服。

請為“步兵校尉”,醉寫“勸進文”

阮籍聽說步兵廚軍營的人擅長釀酒,有儲藏的酒三百斛,於是請求做步兵校尉,不過問世事。雖然不再擔任從事中郎,卻經常在晉文帝府中作客,宴會一定參加。晉文帝司馬昭推辭“加九錫”(“九錫”是指古代帝王賜給有大功的臣子的九種物品,後來演化成了權臣圖謀篡位的象征,即“邀九賜”)的時候,公卿大臣勸晉文帝當仁不讓,並指派阮籍寫“勸進文”,可阮籍酒醉竟然忘記寫了。當公卿大臣派人到阮籍府上,索取“勸進文”時,隻見阮籍正趴在幾案上醉眠。來者告知來意,阮籍就在幾案上用手指畫字,讓來者錄寫下來,盡管未作任何改動,但文辭卻非常有氣勢。司馬昭非常欣賞。

以血哭母,不崇禮法

阮籍雖然不拘泥於禮教,但說話玄遠,不褒貶、評價人和事,品性極其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