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陶淵明:稱“田園詩人”,顯“老莊思想”(1 / 2)

陶淵明(約公元365~427年),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李淵)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陶征士誄)。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了唐代詩歌的創作。

有外祖父遺風,受儒道之影響

陶淵明出身於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年幼之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時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嚐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旁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曆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子》、《老子》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仕宦生涯,感到失望

陶淵明少有“猛誌逸四海,騫翮(qiān hé,騫,飛也;翮,鳥的翅膀)思遠翥(zhù,<鳥>向上飛)”(《雜詩》)的大誌,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製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晉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製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歎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陶淵明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

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西走時,將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陶淵明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當劉裕率兵東下討伐桓玄時,陶淵明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劉裕打入建康後,治理社會秩序的作風頗有不凡,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陶侃風範,陶淵明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親眼目睹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亂用私情,眾人都認為應該斬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卻被他委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官職顯要。這些黑暗現象,使陶淵明感到失望。

辭職隱居,飲酒必醉

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初,陶淵明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之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陶淵明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自辭彭澤縣令。自此,陶淵明前後共曆仕宦生活十三年。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嚐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