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tiǎo)(公元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二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古代官名,除掌人事外,得以參與郡或縣的政務)、文學(官名,漢代置於州郡,為後世教官所由來),為“竟陵八友”之一。後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兩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謝朓善草、隸書,長於五言詩,好獎掖人才。《隋書·經籍誌》有《謝朓集》十二卷,《謝朓逸集》一卷。
世家傳承,嶄露頭角
謝朓高祖謝據是東晉名士、宰相,亦是淝水之戰的東晉統帥謝安之兄。祖父謝述,吳興太守,祖母是史學家範曄之姐。父親謝緯,散騎侍郎,母親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東晉初,謝氏舉家隨元帝南渡長江,遷居京邑建康(今南京)烏衣巷。作為南朝曆數百年經久不衰的門閥士族的冠冕——王、謝、袁、蕭四姓之一,謝氏不但在政治上頗有影響和勢力,而且也出過很多有名的詩人,諸如謝安、謝道韞(女)、謝靈運、謝莊、謝混、謝惠連等,都長於寫景,每有清新的風格。謝朓秉承家風,史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又說他善草隸,長五言,因而能與響逸百代的劉宋山水詩人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早早地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了。
仕途順坦,文學知名
謝朓大約在齊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他二十歲時,便解褐(hè,指粗布衣服)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過著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然而此時的文學生活,對謝朓一生卻頗為重要。當時齊武帝蕭賾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素好佛經、酷愛文學,因而廣召文士。出入其藩邸的文人前後不下三百餘人,其中謝朓和王融、任昉、沈約、陸倕、範雲、蕭琛、蕭衍八人,最為竟陵王愛重,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他們當時的詩歌創作,在體製和聲韻上都有創新,曆來被文學史家們稱為“永明體新詩”。
謝朓青年時代即以文學知名,初為太尉豫章王蕭嶷行參軍,遷隨王蕭子隆東中郎府,轉王儉衛軍東閣祭酒,後為隨王鎮西功曹,轉文學。齊武帝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隨王為荊州刺史,“親府州事”,謝朓也跟著到了荊州,“以文才尤被賞愛”。後調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又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
齊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實現了他“淩風翰”,“恣山泉”的願望。他既舍不得放棄袞袞(ɡǔn ɡǔn,神龍卷曲貌)公服,又想遠離血的現實,隻得追求一種“仕隱”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中“既歡懷祿情,複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顯現。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流傳至今的詩歌,大多是宣城時期流傳下來的。所以謝朓又被後人稱為“謝宣城”。
受人推崇,享有盛名
謝朓是永明詩人的代表,在當時就享有盛名。名重一時的彭州才子劉孝綽也很推崇謝朓,“常以謝詩置幾案間,動靜輒諷味”(《顏氏家訓·文章》)。謝朓關於聲律對仗和寫景狀物的技巧,對於唐代詩壇有著深刻的影響。《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向被人們論為獨步之作:“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這時候謝朓的詩歌除了“語皆自然流出”(劉熙載《藝概》)依然清新自然外,還將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織入詩篇,使人讀來“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潛《古詩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絕唱。
杜甫說“謝朓篇堪諷誦”(《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經常提起謝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可見李白對於謝朓的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朓詩歌不僅影響了唐代詩人,而且影響了一代詩風。宋趙紫芝詩雲“玄暉詩變有唐風”,嚴羽也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應麟《詩藪》認為唐人“多法宣城(謝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