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統(公元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蕭統編纂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很多梁代以前的名篇佳作賴此得以保存。著名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三十二分則”本,即是昭明太子分段編定的。原本一貫到底的長篇經文,經過他的分段編整,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由於他與其父對佛教教義流通的貢獻,禪宗寺廟時常以梁武帝與昭明太子合祀為護法神。
好學博聞,知古通今
南朝齊中興元年(公元501年),蕭統生於襄陽。父親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南朝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史書記載,蕭統生而聰睿,自幼酷愛讀書,博聞強記,頗有才氣。三歲接受《孝經》、《論語》。四歲曾隨老師沈約到烏鎮書館讀書。
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到了十幾歲,已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了。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南史》本傳稱“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南朝宋)以來未之有也。”
蕭統少小時期的刻苦博學,曆來為人們津津樂道。據傳,明朝萬曆年間,烏鎮同知(官名,為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全廷訓出於對昭明太子才學的敬仰,便在書館遺址前建起一座門樓式、花崗岩石坊,上有沈士茂題寫的“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匾額。
至孝奉親,仁厚為民
蕭統生來就與佛投緣,受父親梁武帝影響,他從小參禪禮佛、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
蕭統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梁武帝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一點麥粥,但仍不肯吃有滋味的果蔬。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人已瘦得脫了本相,變得羸弱不堪,官民們看見了,無不感動落淚。
蕭統十二歲時,可能出於好奇,他來到衙署勘查審判犯人。堂官呈上案卷,請太子過目。他仔細地查閱著案卷,對堂官說:“是皆可念。”即凡事要以慈悲為懷,斷案量刑也不例外,也要懷有慈悲憐憫之心,量刑輕重,能從輕的就不要重判。並問道:“我得判否?”意思是可以由我來判決嗎?堂官見太子年紀尚小,就故意哄著他說:可以呀!於是他就在案卷上作了從輕的判決。這樣一來可難壞了堂官,不知如何處置才好。無奈之下,隻好進宮向梁武帝稟報。未曾想,武帝聽後哈哈大笑,說:“就照太子的意思辦吧!”顯然,這是對太子的慈善仁厚深表嘉許。
蕭統長大成人後,把黎民百姓的饑飽冷暖時刻掛在心上。梁“普通(梁武帝的年號)”年間,戰事和天災引起了社會動蕩不安。蕭統心急如焚,令東宮“菲衣減膳”壓縮開銷,省出錢來賑濟百姓。他派出人員暗訪民情,為貧苦百姓派發糧食,對逃難災民每人賑糧十石,遇有死於路上的,則備辦棺木幫助殮葬。同時,每年在東宮製辦三千領“襦袴”,在隆冬之時施與貧苦百姓禦寒過冬。而所有這一切,蕭統都是在默默中悄悄進行的,從來不許張揚,更不得留名。
這,就是蕭統,堂堂的昭明太子!他以自己的禪緣禪心,贏得了廣大民心。正是因此,當後來宮中傳出太子去世的消息,才出現了“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ménɡ,古代稱百姓<多指外來的>)庶聞喪哀慟”的一幕感天動地的場景。它告訴人們什麼是真正的“民心所歸”!因果涇渭,不言自明。的確,昭明太子迎著佛光漸漸遠去,瞬間化作了曆史的永恒。然而,人民卻在心中為他立碑,並和他的傳世名作《文選》一樣,熠熠閃光,千古流芳。
隱居天目山,分編《金剛經》
蕭統性愛山水清音,不好絲竹管樂。曾在天目山築舍隱居,研讀經卷文章。天目山瀑飛泉流,巨杉幽篁(huánɡ,竹林),幾所草庵掩映其間,令人神清氣爽。一日,天色漸晚,蕭統走進一間草庵,見一老僧正在誦經,蕭統便詢問他,老僧誦而未答。當時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佛經未曾盡譯,因這老僧不通梵文,所以不辨章節,難以停頓。蕭統隻得在旁邊一麵等候,一麵靜聽,直到天明。原來老僧誦讀的是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
蕭統篤信佛教,通曉經卷,他清楚《金剛經》不分章節,篇長難誦,又眼見老僧誦讀如此困難,便決意將《金剛經》分則(章)重新編訂。他先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則(章),接著譯出了全部經文內容,並為各章補入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最後形成了《金剛經》三十二分則本,通行於世。這個全新的經卷版本,對佛經的普及推廣和佛法的弘揚光大具有重要的貢獻。由於分經用神過度,蕭統的雙目翳障(yì zhànɡ,眼角膜病變,遮蔽視力),漸漸失明。老僧便帶他到東天目,以清泉洗眼,左眼複明,複回西天目以清泉再洗,右眼複明。當今,東西天目尚存洗眼池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