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駱賓王:七歲詩《詠鵝》,南天駱恩師(1 / 3)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四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麵,社會一度出現繁榮的景象。由於隋初國勢增強,對外戰爭取得一定勝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風,隋初的一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歌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作品。這又表明隋代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的特點。

唐初李世民“貞觀之治”,使當時的詩風浮豔,內容空泛,直到“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崛起詩壇,才一掃綺碎之風,吐露出剛健、清新的氣息,開盛唐詩歌的先河。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盛唐是唐文學創作的高峰,即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直至“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是唐代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富藝術氣氛的時代。唐詩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和醞釀,至此終於達到了全盛的高峰。這一時期,不但出現了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還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優秀詩人,如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等。許多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詩篇,便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鬱勃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盛唐詩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靜優美之作,也同樣是生氣彌滿、光彩熠熠的。這就是為後人所豔羨的“盛唐之音”。

晚唐時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在憂時憫亂、感歎身世之中,已經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氣氛,顯示了精神的沉鬱和寂寞。與這種內容相適應,晚唐詩的風格形式也日益趨向華豔纖巧、婉曲精工和矇矓含蓄的意境。這是晚唐詩中的潮流。

五代十國時期,詞的創作成就有新的發展。後蜀在溫庭筠直接影響下,出現了花間派詞人。他們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綺羅香澤之詞,但有少數詞人風格頗有變化。韋莊詞有較多個人抒情意味,風格清麗疏雅,有一定意義。南唐詞人有馮延巳、李璟和李煜。李煜在亡國以後寫的一些詞,能直抒胸臆,寫個人國破家亡的感受,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藝術上也有獨特的成就,對詞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

駱賓王(公元640~684年),字觀光,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出身寒門,熟讀詩書,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起草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代表作還有《疇昔篇》、《在獄詠蟬並序》。唐中宗複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七歲作詩《詠鵝》,被人譽為“神童”

駱賓王出身於小官僚家庭,父親曾當過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因離世較早,沒留下多少政治憑藉。駱賓王幼年就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裏,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麵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裏浮遊,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年僅七歲的駱賓王略略思索,就作出了《詠鵝》一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客人聽後,不禁拍手叫絕:好一幅形象、生動、逼真的白鵝戲水圖!從此,駱賓王名聲大振,“神童”這個美譽也家喻戶曉。此詩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活潑喜人,是千百年來小孩子學唐詩時,首先要學、要背誦的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