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約公元649~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文學家。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誌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八十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九十多篇。
自幼聰穎,目為神童
王勃出身望族,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畤,福畤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亦是唐朝名臣、著名詩人王績的侄孫。
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就對顏師古《漢書注》糾誤,並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雖有所誇大,但也足見少年王勃之才情。十二歲到長安從名醫曹元學習《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
右相巡關,王勃上書
王勃從小便注重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政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以自薦。唐初對外戰爭的最大勝利是安定了北方邊疆,但唐統治者由此滋長了擴張之意,自恃國大兵強,企圖掌控弱小鄰國,結果帶來了許多弊端。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五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擴張政策,反對討伐高句麗。他認為:“辟地數千裏,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峰走傳,駭秦洛之田亡;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劉祥道看後,非常驚異,讚王勃為“神童”,並上表舉薦。
考官推薦,步入仕途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下詔開幽素科。王勃應幽素舉,對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及第,拜為朝散郎。並經皇甫常伯介紹,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製科雖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隻是一個從七品散官,但十七歲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祿。在沛王府,又頗得沛王的歡心,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
出仕之後,又兩次因事廢官,最後溺海而死。
留傳世名篇,作《滕王閣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裏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這是一篇精彩駢體文,通篇詞彩絢爛,對仗工整,而氣勢自然奔放,沒有堆砌鋪排之病。文中描繪滕王閣四周景色和大宴盛況,意境極為開闊。結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無限憤慨溢於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