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公元650~692年),別名楊盈川,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十一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應製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唐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共同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也如“四傑”其他詩一樣,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詩篇不多,所寫《從軍行》等幾首邊塞詩,均表現出了雄健風格,很有氣魄。
幼露才華,耿直不馴
楊炯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他和“四傑”其餘三人一樣,自幼才華早露,天生聰明好學,天賦智力超人。他五歲進學堂,七歲能寫文賦詩,十一歲的時候就被舉為神童,接著待製弘文館,得到了集賢大學士張說的鼎誠相助與指點,學識大有長進。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都傲氣淩人,往往才華有餘而氣量不足。
楊炯十七歲應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掌管東宮皇太子宮內校勘、理典書籍,訂正謬誤。按說這樣的工作也算適合他,可偏偏這個楊炯生性耿直不馴,對待自己看不慣的事情非得說出來不可。在京城,每次見到換上朝服的百官矯揉作態,心裏總是不舒服,於是就恥笑他們是“麒麟楦”,就是給他們起了個外號,別人問這是什麼意思啊?楊炯說:“有舞弄麒麟的人,把麒麟的形狀畫個樣子,然後套到驢身上,從遠處一看,像一個異物一樣,可等到把外皮去掉,其實還是一頭驢子。”聽他這麼一說,別人怎麼能不生氣?小小一個九品芝麻小官自恃有幾鬥才華,就這樣恥笑大家。楊炯不僅看不慣要說,還要做,他曾經呈獻過一篇很有影響的《公卿以下冕服議》給皇帝,不過皇上沒有采納。
作《盂蘭盆賦》,受後人盛讚
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楊炯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做起了教書先生。時年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群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為帝王的風範。
《舊唐書》本傳盛讚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製,不止此篇”,並謂“其辭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
盈川縣令,民稱其德
楊炯任教一年多,他又被調出了京城,這次是到盈川(今浙江龍遊)去做縣令,這位才子做起官來,和做文章大不一樣,似乎沒有書卷之氣,更不溫文爾雅,新舊唐書一致認為他是個厲害的角色,《舊唐書》中稱他“為政殘酷”,《新唐書》稱他“以嚴酷稱”。如此看來,才子審問犯人免不了“打板子,上夾棍,丟南牢,坐監禁,管叫你思前容易你就退後難。”動輒大刑伺候的做法混了個嚴酷的名聲,據說在出京之前,張說曾經專門寫了一首叫做《贈別楊盈川箴》的詩勸說他:“才勿驕吝,政勿煩苛”。
“丈夫皆有誌,會見立功勳”,有著這樣雄心壯誌的男兒,雖然以嚴厲著稱,畢竟還為盈川百姓做出不少實事好事。首先,針對盜賊猖獗,他從調查摸底入手大力整治社會秩序,使百姓有個安全的生活環境;針對吏多梟獍(舊說梟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比喻忘恩負義之徒或狠毒的人),他嚴厲打擊地方惡勢力,懲治那些胡作非為的屬吏,致使他們不敢再肆意地騷擾百姓。其次,為了開發衢江對岸荒地,便在江邊設官渡,他動員農民去對岸種桑養蠶,還親自去杭州聯係桑苗蠶種,請技術人員來進行指導,幫助聯係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三,他傾注心血最多的是針對盈川土地幹旱之現狀,挖溪建塘,興修水利,而且還親自規劃,資金不足就帶頭捐錢,如修九龍塘,他就將自己為人家撰寫碑文所得的錢捐獻出來。工程竣工後,為紀念楊炯功績,百姓將九龍塘改名為“楊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