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約公元659~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曆仕武則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存詩共一百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有《陳伯玉集》傳世。
資質過人,京城無聞
陳子昂出生在一個富豪之家,在十七歲之前從不知道詩書為何物,輕財好施,整天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後因擊劍傷人,有些後怕的陳子昂才開始棄武習文,發憤攻讀。
陳子昂幼時聰穎,資質過人,經過幾年工夫,他就博覽群書,學涉百家,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期望有所建樹。據說他“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但是,等陳子昂踏上了文學之路後才發現,這一條道路更加艱難。雖然他能寫得一手好文章,但一個沒有圈子、沒有背景的文學青年要想出人頭地談何容易,更何況他還生活在當時相對比較封閉的四川。公元680年,他告別故鄉,長途跋涉來到京城長安,準備尋找機會一展鴻鵠之誌。誰知自己滿腹才華卻因無人賞識而四處碰壁,過了幾年默默無聞的痛苦時光,陳子昂為之鬱悶不已,憂憤交加。
自我炒作,步入宦海
據唐朝李亢的《獨異誌》記載,有一天,陳子昂在街上閑遊,忽然看見一位老者在街邊吆喝:“上好的銅琴,知音者快來買呀!”陳子昂便走過去,看看這把琴確實是好琴,便對老者說:“老伯,我想買這把琴,你老出個價吧……”老者把陳子昂打量一番後說:“先生果真想買這把琴嗎?我看先生舉止不俗,定非尋常之輩,實話對你說,別人買不能少於三千錢,先生若買就兩千錢吧。隻要這把琴尋到真正知音之人,能夠物盡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其實,一把琴兩千錢在當時也是天價了,陳子昂卻毫不猶豫地將琴買下了。圍觀的人見這位書生花這麼多錢買了一把琴,都覺得這“琴”、這“人”都有些不凡!陳子昂看看眾人說:“在下陳子昂,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裏為大家演奏,敬請各位蒞臨……”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第二天一早,很多人都來聽琴,其中不乏文人騷客,各界名流。在大家的期待之中,陳子昂抱琴出場,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說:“我陳子昂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在京城居住了這麼長時間無人理睬,而這把胡琴,各位卻青睞有加。然而,在我看來,這件樂器隻是下等樂工所製,我怎麼會將它放在心上?”隨後對觀者抱拳一揖道:“感謝各位捧場,但我陳子昂彈琴是假,摔琴是真!”話音剛落,陳子昂將琴高高舉起當眾“啪”地往地上一摔,立刻弦斷琴碎,把眾人驚得目瞪口呆!陳子昂朗聲笑道:“我陳子昂自幼刻苦讀書,經史子集爛熟在心,詩詞歌賦,長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但我卻處處遭人冷遇。今日借摔琴之由讓眾位讀一讀我的詩文,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陳子昂說罷,從箱子裏取出大疊詩詞文稿,分發給在場的人。在場的一些名流看了陳子昂的詩文後感歎不已,這一首首詩、一篇篇文章果然字字珠璣,精美絕倫。史書上說:陳子昂“一日之內,名滿天下。”
於是,陳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錦繡詩文便在京城傳開了,甚至有人對他作出了這樣的預測:“此人必為天下文宗矣!”從此,陳子昂的住所每日來訪者絡繹不絕,後來,陳子昂的詩名傳到了朝廷那裏,他也因此中了進士。
沉淪下僚,歌功頌德
初唐時期,畢竟是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時代,盡管家道殷實,陳子昂卻沒有顯赫的出身。因此,雖然陳子昂極善自我炒作,但想在朝廷展露頭角卻難如上青天。靠炒作一夜成名的陳子昂,步入仕途後,依舊在原地踏步,也隻有痛苦地麵對現實。都說人生要忍耐,人生要等待,陳子昂在等待機遇,機遇似乎也在等待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