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張說:文武兼資之,燕許大手筆(1 / 2)

張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原籍範陽(今河北涿州),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張說前後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評文苑,獎掖後進,深孚眾望。他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長於碑文墓誌。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製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其代表作有《起義堂頌》、《西嶽太華山碑銘》、《貞節君碑》、《姚文貞公神道碑》、《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等。有文集三十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二十五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二十五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勤奮好學,紺珠之助

張說少年時勤奮好學,樂於助人。一次,受到張說幫助的一個老者贈送給他一顆顏色深青而泛紅的紺(ɡàn)珠。最初張說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講述了這顆紺珠的妙用:紺珠,名叫記事珠。讀書行文辦事時,將這顆紺珠握在手中,就能記事不忘。平時拿著這顆珠子把玩欣賞,能使自己心神開悟,事無巨細,過目即知,一無可忘。老人講罷,將這顆紺珠塞入張說手中,轉身就不見了。張說認為這是神佑好人,上天要助他成就功名。因此,他就將這顆紺珠秘藏於身,終身攜帶。後來,張說在朝廷中出將入相,文經武緯,吟詩作賦,筆墨文章,無一不通,廣負盛名,據說就與這顆紺珠有很大關係。

正直善言,遭貶流放

張說少年時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隻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曆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意撰錄”,書修成後,遷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則天的兩個內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權傾朝野,多為不法。滿朝官員中隻有出名的“硬漢宰相”魏元忠不怕他們。張氏兄弟對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計想把他除掉。他們在太後麵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在背後議論:太後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則天一聽就火了,把魏元忠打進了牢監,準備親自審訊,並且要張昌宗他們兩人當麵揭發。

張昌宗恐怕辯不過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張說,要張說作偽證,並且許諾,隻要張說答應,將來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則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讓張昌宗和魏元忠當麵對質。魏元忠說什麼也不承認有這回事。兩人爭論了半天,沒有結果。張昌宗說:“張說親耳聽到魏元忠說過這些話,可以找他來作證。”武則天立刻傳令張說進宮,張說進了朝堂。武則天問他說:“你聽到魏元忠誹謗朝廷的話了嗎?”魏元忠一見張說進來,就高聲叫起來說:“張說,你想跟張昌宗一起誣陷人嗎?”張說回過頭來哼了一聲說:“魏公枉做宰相,竟說出這種不懂道理的話來。”張昌宗一看張說的話不對頭,就在旁邊催促他,說:“你別去管他,快來作證。”張說向武則天說:“陛下請看,在陛下麵前,他還這樣脅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宮外是怎樣作威作福了。現在我不能不實說,我確實沒聽魏元忠說過反對陛下的話,隻是張昌宗逼我作偽證罷了。”

武則天是個聰明人,聽了張說的答話,知道魏元忠的確冤枉,但是她又不願張昌宗他們下不了台階,就罵張說:“你真是反複無常的小人。”說著,就命令侍從把張說抓起來。之後,武則天又派人審訊張說。張說橫下一條心,咬定他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謀反的話。因此,張說在朝廷大臣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但最後他竟被無辜流放於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