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詩人,孟子第三十三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少好節義,喜濟人難,工於詩書。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兩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現有《孟浩然集》。
平生重交結,朋友遍天下
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恒產的書香之家,自幼苦學。年輕時隱居讀書於鹿門山。二十五至三十五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幹謁公卿名流,以求晉升之機。
孟浩然與之交往的人,大約有二百六十餘位。這些人上至宰輔,下至百姓。一介布衣,能在家鄉結交幾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就很不容易,更何況他居然還能與丞相範陽張九齡、侍禦史京兆王維、尚書侍郎河東裴朏、範陽盧僎、大理評事河東裴總、華陰太守滎陽鄭倩之、太守河東獨孤冊等人結成忘形之交。這對“朝端乏親故”的孟浩然來說,實在太不容易了。他是如何從鄉野走向世界的呢?除了“詩賦頗工”之外,善交朋友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在《家園臥疾畢太祝見尋》詩中也說自己“平生重交結”。
“忘形之交”,誌同道合
如果說廣交鄉裏朋友還不足以使詩人孟浩然走出襄陽的話,那麼與達官貴人的交遊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布衣詩人要結交朝中要員,沒有機緣是萬萬不可的。景空寺的高僧融上人。孟浩然與之交往甚密,《孟浩然詩集》中有五首詩與此高僧有關。這個被稱作融公的上人,又是當朝宰相張說的“故人”。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寒食節,張說趁由嶽州刺史轉荊州刺史之際,回家探親途中經襄陽,曾至景空寺訪問了融上人,並寫了《襄陽路逢寒食》、《襄州景空寺題融上人蘭若》兩首詩。第二首詩中有句雲:“舊知清岩意,偏入杳杳心”。所謂“舊知”,就是昔日的好友。孟浩然入嶽州幕府,很可能就是融上人引薦的。而張說在唐代詩壇是以寫山水詩著稱的,這和孟浩然詩歌創作相一致。孟浩然入幕後,遂與張說相互唱和,並因此聲名漸顯。“有聲於江楚間”,亦當與此有關。在嶽州期間,孟浩然寫了著名的《洞庭湖上張丞相》的幹謁求引薦的詩。後來,張說調任荊州長史,孟浩然又隨之到荊州。在荊州,孟浩然寫了《荊門上張丞相》詩,再次希望張說薦舉自己。不久,張說又轉為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開元七年,又授檢校並州長史兼太平軍大使。在張說任武職期間,孟浩然似亦在其幕府,《同張將薊門觀燈》詩,大概就寫於此時。
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或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也許由襄州刺史裴觀之薦,孟浩然曾經到洛陽謁見過故相姚崇。寫有《姚開府山池》詩,詩中雲:“館是招賢辟,樓因教舞開。”“今日龍門下,誰知文舉才。”有幹謁請托,投刺求仕,希望姚崇能辟館以招賢才之意。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張說授中書令,次年任右丞相兼中書令。或許就在此時,張說向唐玄宗舉薦了孟浩然。計有功《唐詩記事》雲:“明皇以張說之薦,召浩然,令誦所作。”孟浩然見明皇誦詩的傳說有多種版本,有因王維而見玄宗之說,有因張九齡而見玄宗之說,還有因李白而見玄宗之說,而以張說而見玄宗的可能性最大。因張說的關係,在京師結交了一些朝中要員。所謂“閑遊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聯詩。次當浩然,句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其清絕,鹹以之筮筆,不複為綴”。由是,名動京師。
賀知章是朝廷重臣,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等為“仙宗十友”。他曾經向朝廷舉薦過孟浩然,但不知為何未被錄用。孟浩然有《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與崔二十一遊鏡湖寄包賀二公》等詩,記下了他們之間的交情。除上述交遊之外,孟浩然還同閻防、劉慎虛、崔國輔、薛八等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