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王昌齡:邊塞詩人,“七絕聖手”(1 / 2)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齊名。他飽覽群書,遊曆山河,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登進士第,補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博學宏詞科。後來外調做汜水(今河南滎陽)尉,遷江寧丞。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因其善寫場麵雄闊的邊塞詩,而有“七絕聖手”、“開天聖手”的美譽。他後來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世人又稱他王龍標,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長歌行》等。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求仕未成,科舉進士

王昌齡早年生活在饑寒困頓之中。為擺脫這種困厄的處境,昌齡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職。然而,仕進又談何容易?大約在二十歲之後的兩三年中,四處碰壁的王昌齡,遂產生出家求道之念頭。在這種出世思想的支配下,王昌齡涉水翻山,遁入中嶽嵩山中學道求仙。但是,他畢竟是熱血沸騰的有識之士,如何能做到“野鶴閑雲”、“無為而活”呢?誠如他所作《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詩中所述:“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學道生活更激發了昌齡向生活挑戰的勇氣,他憤然離開嵩山,返回太原,走上了從軍邊塞、效命疆場的道路。

其中,最著名的當然還數《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千古絕響,意氣昂揚,含意深遠,語言凝練,音調鏗鏘。而最深邃的用意卻在於“思古正以諷今”,他用“飛將軍”的典故,婉轉曲折地譏諷唐王朝統治者,既窮兵黷武,又無良將可用,隻能使戰爭久拖不勝,使將士長戰不已,難歸家園。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年近三十的王昌齡,告別軍旅生涯,由邊塞返京師,考中進士,補任尚書省校書郎。後又應博學鴻詞考登第,遷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

王昌齡不僅詩寫得好,更善交詩友。名著一時的詩人李白、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等都與昌齡交誼很深,常有詩歌互贈。於是,送別詩成為昌齡詩作的另一個特色。

貶龍標尉,創作豐碩

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王昌齡以“不護細行”,被貶龍標尉。他從江寧丞,再貶龍標尉,曆經坎坷。天寶七年春天,從江寧(現南京)乘船沿長江上行,經過安徽、湖北,秋天到達了湖南巴陵(今嶽陽)。在這裏,他有許多朋友如李白、李越賓、劉諝、劉處士等為他的際遇而惋惜,紛紛安慰他,他也有詩歌相贈。在巴陵於諸友人詩歌唱和後,轉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往貶所龍標。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有田太守熱情招待,他有詩歌相答。與武陵丞袁某,也有詩歌相送。而同時,在席上還遇見了同樣為逐臣的盧溪司馬太守,也有詩歌相贈。除了官員以外,他還與道士來往。到了盧溪後,又與司馬太守相遇。在盧溪作了著名的《箜篌引》,表現了他的憂國憂民思想。

王昌齡左遷龍標與僧人來往的詩歌,有與金鼇山靜法師來往的《靜法師東齋》,有緬懷對岸蟠龍山素上人的《素上人影塔》,還有與龍標對岸蟠龍山聰上人來往的《遇薛明府謁聰上人》。

他在《素上人影塔》中寫道:“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來生滅盡,何者是虛無。一坐看如故,千齡獨向隅。至人非別有,方外不應殊。”

素上人,可能就是許渾《送惟素上人歸新安》中的那個惟素,而不會是劉禹錫《贈別君素上人詩》中的那個君素。因為劉禹錫比王昌齡的時代要遲,而許渾與王昌齡是同時代的詩人,而且有共同的朋友薛明府。所以,惟素上人也應該是他們共同的朋友。

路遇阿朵,索要詩稿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麵,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麵: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是王昌齡在當時對此的真實寫照。

龍標是五溪峒蠻的腹地,自從王昌齡來到之後,五溪蠻地沒有爭吵,沒有戰爭,社會風平浪靜。王昌齡有劍不曾對外使過,有權不曾對外用過。漢蠻相處已和睦很久,漢風、蠻俗,王昌齡了然於胸,從沒有見過長跪遮道。十八蠻女風姿綽約,奇裝異服和諧漂亮,麵如滿月、眼若星辰。王昌齡認識這個蠻女,她是酋長的公主,能歌善舞的阿朵,卻不明白為何要長跪遮道。當王昌齡走近阿朵身旁,卻見他對自己頂禮膜拜。王昌齡臉上一片尷尬,他熟悉峒語,在與阿朵交談後,方知是索要他剛才的即興詩稿。王昌齡記得有次去拜訪酋長時,看見了漂亮的阿朵。她邀請王昌齡參觀了她的臥室,王昌齡當時即興為她題了一首《初日》:“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今日之果,乃緣於前時之因。於是王昌齡坦然將詩稿付與阿朵,然後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