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鄧州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後遷孟津,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其代表作有《師說》、《馬說》、《原道》、《進學解》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少年坎坷,逆境奮鬥
韓愈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博學多才,很有點名氣。可惜在韓愈三歲的時候其父就與世長辭了,從此,他由哥嫂撫養。其兄韓會,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長安為官時很受敬重。韓愈十歲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趕出京城,降職到廣東韶關一帶做刺史,他也隨兄長南遷到了廣東。
哥哥、嫂嫂領著弟弟韓愈曉行夜宿,哥哥沿途給他講了許多古人勤奮學習、忠心報國,英勇殺敵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長大成才,重振家業。韓愈從這些故事中了解到許多曆史人物,如左丘明雙眼失明後還寫《左傳》,屈原被流放照樣著《離騷》,司馬遷受宮刑還寫《史記》,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奮鬥成才的事跡,深深感染著韓愈,在這個少年的心裏激起了層層波瀾,激發了他的進取之心。南遷的旅途雖然很艱辛,可是沿途看到祖國大好河山,也是對其心靈的陶冶。那些山林、古寺、清晨、黃昏都成為他後來筆下的素材和描寫對象。
數月後到了韶關,韓愈剛剛安定下來,正要集中精力讀書的時候,厄運又降臨了,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兒寡婦舉目無親,嫂嫂隻好帶著韓愈返回故鄉。
這不幸的遭遇磨煉了他的意誌,他把對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學,發奮讀書。每天三更起床讀書,無論吃飯、睡覺,手裏都不離開書本。累了,把書本當枕頭,吃飯沒菜,就邊看書邊吃飯。他先後讀了《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和《春秋》等書,並且熟讀了諸子百家的文章。
後來,韓愈在嫂嫂的鼓勵下,來到洛陽求學。在那裏,他租了兩間茅屋居住,過著淒苦、清貧、儉樸的生活。為了博覽群書,他“口不絕吟於文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讀書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硯台的墨汁結冰了,他就用嘴嗬嗬氣,使冰融化了再寫;手凍僵了,他搓一搓發熱後再寫文章;讀書讀到口幹舌燥,他就喝口青菜湯繼續吟誦揣摩。韓愈苦讀、背誦、深思,不斷地記筆記,提煉綱要,記述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注意研究並加以仔細分析,把前人寫的文章吃透。
考進士第一,倡古文運動
韓愈二十四歲時,參加了進士考試,主考官是宰相陸贄,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大意為自己不高興不要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後,揮筆成章。可是,當主考官看了以後,卻把試卷放在一邊,他的第一次考試就這樣落榜了。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韓愈二十五歲,他又參加了進士考試,試題與上一年的一樣,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麵上。主考官陸贄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他反複看了幾遍,拍案叫絕,說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一點駢體文的味道,若不細看,差點埋沒人才了。”
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並名列榜首。除韓愈外,還有李觀、李絳、崔群、歐陽詹、王涯、馮宿等,“皆天下之選”。
從此以後,韓愈更加積極地倡導古文運動,從事古文寫作。無論是給皇帝上書,給親友寫信,還是寫各種體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兩漢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寫。韓愈的散文,感情充沛、雄奇奔放、明快流暢,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文壇上影響深遠。他的《雜說》(伯樂相馬)、《柳子厚墓誌銘》、《師說》代表了韓文的風格。人們很喜愛他的文章,許多人向他請教,一時韓門弟子甚多。後來他又得到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支持,古文業績更加斐然。
步入仕途,政績斐然
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三月,韓愈離開京師,到地方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才得國子監四門博士。次年十月,又與柳宗元、劉禹錫等同為監察禦史。
韓愈以書生而得官,立即上書言事,卻不料《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一奏,即得罪“當權者”,貶為連州陽山令。十年謀官,兩月即貶。當“永貞革新”期間,韓愈正在貶所。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憲宗即位,韓愈遇赦,移官江陵,為法曹參軍。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奉詔回長安,充國子博士。因避謗毀,求為分司東都,移官洛陽。又因“日與宦者為敵”,降職河南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