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官至宰相,唐代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家中排行第九,世稱元九。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他八歲喪父,十五歲以明經科及第。二十一歲初仕河中府,二十五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元稹自少與白居易齊名,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等,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豔詩等十類。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著有《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百卷。
少年作詩,長輩驚歎
元稹祖籍洛陽,六世祖遷居長安。元氏是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後裔,隋朝以前顯貴輩出,唐代以後家族日漸衰落,到了他的祖父元悱,僅當了個縣丞。元稹的父親元寬尚武多才,卻長期沉淪不遇,在元稹八歲時,父親過世。他隨母居鳳翔親戚家,在那裏度過了童年。
他的母親鄭氏是個了不起的女人,那時家中“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元稹根本無錢上學,鄭氏就親自教元稹讀書識字,擔當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元稹自小聰穎,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裏借書。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
唐德宗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冬天,十三歲的元稹回到長安。第二年應試明經科及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兩科相比,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明經科相對容易。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明經科,一考成功。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長安。但他仍然勤奮學習,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
半緣情深,離思遣懷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任小職。根據唐代的舉士製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再赴長安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娶了韋叢。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也為人津津樂道。元稹與韋叢結婚時,正是元稹科舉落榜,最為失落的時候,但韋夏卿很賞識元稹的才華,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兒許配給了他。但出身高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相親相愛,溫馨甜蜜,感情親密無間。可是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川東(今四川三台)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一係列的悼亡詩,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是《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他動情的女子了。元稹用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來表達對亡妻的無限懷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韋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