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公元936~978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公元961~975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躲避猜忌,誌趣山水
李煜,之所以字重光,大概與其一目雙瞳有關。後以“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載其“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由於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長兄李弘冀為皇太子時,其為事實上的次子。
李煜的長兄太子燕王弘冀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其強烈的人。弘冀為人剛毅果斷,善於權謀,曾領兵在常州大敗吳越國的軍隊,因戰功而被立為太子,參與國事。但是弘冀獨斷專橫的作風,卻不為父親李璟所喜歡。況且李璟生性仁愛孝友,即位之初即表示王位要兄終弟及,並立其弟景遂為皇太弟。
然而,南唐太子的確立卻波瀾不驚,李弘冀既是長子,又建有戰功,的確當仁不讓。但是這位眾望所歸的太子卻十分猜忌自己與世無爭的弟弟李煜。那麼,李弘冀為什麼要猜忌自己的弟弟呢?
因為李煜的“麵相”剛好符合傳說中的“帝王之相”。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認為各種奇特的相貌、民謠或夢境等,都含有“天命”的神秘暗示,所以心生敬畏。李弘冀對自己弟弟這種猜忌是很有道理的,那麼,它的道理是在哪裏呢?
當時的李從嘉(李煜),麵對哥哥的猜忌采取的是“惹不起躲得起”的辦法,把自己融入藝術和自然之中,從不參與政事。他曾給自己取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表明自己的誌趣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同時也表明自己無意與兄長爭位。對他而言,這樣做雖然存在無奈避禍的因素,但卻獲得了一片廣闊的精神家園,他在其中感到了真正的快樂和自由。然而,一樁殘酷的宮廷血案,他的人生就此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公元959年,李弘冀殺死其叔父李景遂(其父即位之初,曾表示要位終及弟),在景遂死後不到三個月,不滿三十歲的李弘冀暴卒,李弘冀死後,李璟欲立李煜為太子,時禮部侍郎、判尚書省鍾謨說:“從嘉德輕誌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李璟怒,找了個借口把鍾謨貶為國子司業,流放到饒州,封李煜為吳王、尚書令、知政事,令其住在東宮。
遷都南昌,金陵登基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遷都南昌,立李煜為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二十五歲時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他嗣位之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苟安於江南一隅。
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他在位十五年中,侍奉北方強宋,始終小心謹慎。無論北宋怎樣挾製和壓迫,他都無條件接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十一月,李煜派遣其弟鄭王李從善去北宋進貢。於是始去唐號,改印文為“江南國主印”,賜詔乞呼名,從之,並於次年貶損儀製,降封子弟。無論是如何有辱國體,李後主都會強忍下去。
托病不去,俘至汴京
公元97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開封,他不敢輕易冒險,於是托病不去,他實在怕被宋太祖扣押。他的七弟從善朝宋,便給宋太祖扣留在汴京。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遂派曹彬領軍隊去攻打南唐。
公元975年12月,李煜因沉迷於詩畫不知宋軍已攻至金陵城下。宋軍執行宋太祖“使自歸順,不須急擊”的方針,包圍金陵至數日才發起總攻,最後一舉占領金陵。宋軍破城,守將咼彥、馬誠信、馬承俊等在巷戰中戰死。李煜念完最後一首唐詩後,奉表投降,五千名南唐殘兵放棄武器停止巷戰,南唐滅亡。公元976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
才華橫溢,五代之冠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是李煜的《相見歡》詞,纏綿,傷感,淒惻動人,被後人代代傳誦著。而在早期,他寫的那些美麗的詞作,許多都與愛情有關。李煜的愛情,在一對貌美如仙的姐妹花身上,這對姐妹花便是大小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