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文學家。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
立誌做賢臣,百事牽於情
梅堯臣生於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十六歲鄉試未取,由於家庭無力供他繼續攻讀再考,最後由任翰林侍讀學士的叔父梅詢給他補了個太廟齋郎的小官,再調至桐城縣任主簿,此時他已二十九歲了,這也是他首次離家到外地去赴任。從長江以南的宣城到長江以北的桐城,行程七八百裏,既要渡過大江大河,又要翻越高山峻嶺,在途經一座大山時,他曾與猛虎相遇,幸未受到傷害,其驚嚇是可想而知的。回家休假期間,他把遭遇猛虎的驚險經曆向妻子講述後,竟想“打退堂鼓”。妻子謝氏深明大義,她同情夫君,更勉勵夫君:一個人要做一番事業,不可能不經曆一番艱難險阻,隻有勤奮才能成功;那些長年閑居在家、看著妻子的麵容、享受安樂生活的人,能有出息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妻子的激勵下,梅堯臣重新振奮了精神,跋山涉水再往桐城,忠於職守又好學不倦,勤於政事又關愛百姓。晚年,梅堯臣寫了一首長詩《初冬夜坐憶桐城山行》,回憶當年這段經曆,感激賢德妻子對他的勸勉,使他從“安慕終日閑,笑媚看婦靨”的泥潭中走了出來,開始了人生“艱勤壯時業”、“自甘努力,於我所攝”的征程。“艱勤壯時業”這句名詩從而不脛而走,成為妻子鼓勵告誡丈夫及時努力和成就事業的一麵鏡子。桐城主簿任上和妻子的深情勸勉,是梅堯臣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使他更好地了解社會,接近百姓,“學不為買祿,到死攀軻雄”、“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平生獨以文字樂,曾未敢恥貧賤為”、“一生憔悴為詩忙”、“文字出肝膽”……他吟詠出許多揭露社會腐敗、同情黎民百姓的現實主義作品,以他那支如椽大筆開宋詩一代之麵目,“上追韓(愈)孟(郊),下啟蘇(軾)曾(鞏)”(文天祥語),創造了宋代詩歌革新史上的輝煌。
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後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後,曾胸懷大誌,抱有遠大抱負,他原名“聖俞”,後改“堯臣”,意為立誌要做個聖明君王的賢臣。
仕途失意,詩壇盛名
梅堯臣仕途坎坷,然而他在詩歌創作實踐中,堅持現實主義,“啟盛宋和平之音”,為宋代詩歌開辟了正確的道路。陸遊在《讀宛陵先生詩》中讚曰:“李(白)杜(甫)不複作,梅公(堯臣)真壯哉!”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指出:“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其功不在歐(陽修)尹(洙)之下。”梅堯臣來桐城前,就與歐陽修友好,來桐城後,歐陽修作《梅主簿》一詩給梅堯臣:“聖俞翹楚才,乃是東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覺形陋。《離騷》喻香草,詩人識鳥獸。城中爭擁鼻,欲學不能就。”可見歐陽修對梅堯臣的欽佩與稱頌。
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和歐陽修是好朋友,都是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並稱為“梅歐”。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遊在《梅聖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詩能夠從多方麵反映社會生活,風格平淡樸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寫下的大量詩作,其中寫農民的詩有《田家語》:“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這首詩用農民的口氣,申訴了農民遭受的苦難。在《陶者》一詩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現了貧富對立的社會現象,詩曰:“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住大廈。”尖銳明朗,讀後使人強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務之餘,經常步出縣衙,流連於建德、東流、池州的青山綠水之間,寫了不少詠景、詠物、詠友的詩。從梅堯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詩作中,可以看出梅堯臣的獨特風格,它平易而深刻,細膩而貼切,凝練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潑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詩用慣了的短小形式裏,能夠突破陳規,做到議論突出,談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繪方麵,也形成了刻畫個性、摹寫細節的特點,給人以新鮮細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