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曾鞏:先道後文,政績耀眼(1 / 3)

曾鞏(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曆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指詩詞、文章等寫得委婉舒緩而又詳盡完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代表作《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於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四百餘首,以七絕成就最高。

家世為儒,考中進士

曾鞏自稱“家世為儒”,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十八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二十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曾鞏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曾鞏品行端正,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其父去世,其身為次子(其上有一兄長),隻好輟學回歸故裏,盡心侍奉繼母。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

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其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

進士及第,編校書籍

曾鞏既中進士,便被調任為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又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在這期間,他對於曆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對於曆代圖書聚散以及學術源流多所論述,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還有《梁書》、《陳書》、《南齊書》等,也都寫有“敘錄”。

曾鞏雖推崇歐陽修,但他的學術觀點和歐陽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學記》中說:“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於秦火之餘,士學於百家之後,言道德者矜高遠而遺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非師古。刑名兵家之術,則狃於暴詐,唯知經者為善矣,又爭為章句訓詁之學,以其私見妄(一本下有‘臆’字),穿鑿為說,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學者靡然溺於所習。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揚雄氏而已。”他對揚雄如此稱讚,這看法與韓愈比較相近,與歐陽修則頗相反。

此外,曾鞏還有《答王深甫論揚雄書》,對於揚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劇秦美新》,都有所辯解,並引王安石的看法,以為“雄之仕合於孔子無不可之義”,而且認為“世傳其投閣者妄”雲雲。曾鞏對揚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麵。揚雄的政治態度和學術成就,對曾鞏都有影響。

停收酒坊賦稅,要求富戶售糧

公元1069年,在京城任職數年的曾鞏,因在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變法的爭執中把兩邊都得罪了,心生不安,遂向宋神宗請求外調。宋神宗安排曾鞏出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

北宋的通判,雖然是個副職,但在處理政事上,是與知州同享權、共擔責的,即所謂“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曾鞏當年六月到任,隨即察民情、訪貧苦、搞調研。越州這地方有個老習慣,那就是從酒坊征收賦稅,供衙門使用。曾經有一段時間,酒坊錢有限,不夠財政開支,州上便想了個法子,不足部分,分攤到老百姓身上征收,而且一下子就確定了七年的期限。然而,七年期限已到,衙門卻“責賦如初”,橫征暴斂,絲毫沒有按規定停征的跡象,老百姓怨聲載道。曾鞏了解情況後,馬上停止了這筆賦稅的征收。

曾鞏在越州沒待多長時間,又碰上當地饑荒,災情嚴重,民生凋敝。曾鞏考慮到常平倉(古代一種調節糧價的方法,建造倉庫儲備米糧,糧價低時高價買進,糧價高時減價出售)的糧食不夠救濟災民,而遍布鄉野的老百姓又不方便到城裏購糧,為解燃眉之急,便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當曾鞏看到富戶們申報上來的儲量達到十五萬石時,他的心裏踏實了。他立刻發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倉糧價略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糧食,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無異於雪中送炭。同時,他還籌集了五萬錢的資金,借給無錢的農戶購買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