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範成大:詩壇巨匠,一身正氣(1 / 3)

範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文學家。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曾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不辱使命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其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有《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農村生活。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傳世。

年少聰慧,立碑以記

範成大出生在“靖康之恥”神州陸沉的年代,自幼便遭流離喪亂,父母相繼亡故。他年少聰慧,十二歲讀經史,十四歲能文章。家貧借住寺院,寒窗苦讀十年,經父輩勸勉應舉,在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進士。初為徽州司戶參軍,後到臨安(今浙江杭州)監太平惠民和劑局。宋孝宗即位後,範成大由聖政所檢討官曆樞密院編修,升遷著作侍郎。他於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秋,到處州(今浙江麗水)任職。深感胥吏催租貪索之弊,創“義役法”又興修水利,浚複通濟堰。悉具新規,書《通濟堰碑》,立碑以記。

挺身而出,一身正氣

他到臨安做官的第二年,孝宗登基,並起用主戰派將領張浚籌劃北伐。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派兩支大軍分道出兵,由於將領不和,致使宋軍大亂,潰逃到符離(今安徽宿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符離之潰”。此次北伐失敗後,宋金兩國便進入相持狀態。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決定派人出使金國,以廢除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屈辱性的禮儀。但是,朝中大臣無不畏懼,不敢奉命前往。這時,範成大挺身而出,抱著必死的決心出使金國。範成大與家人及朋友楊萬裏告別後,就從臨安出發,乘船經大運河入江蘇,一路順泗水而下,過盱眙,入淮河,又順淮水橫穿安徽,八月中旬終於抵達河南南端。

當他們所乘的船在驛亭臨時停泊的時候,當地很多百姓都已經擁擠在了岸邊,想要親眼見一見朝廷派來的入金使者。範成大在船頭向眾人揮手,岸上的一位老人看到後激動地喊:“大人,小民見昨夜大風從南而來,淮河浪掀起有山丘高,不想朝廷果真派使節來了。”範成大聽後心中頗為激動:“民心如此可用!百姓不負朝廷,朝廷欠百姓的實在太多。”於是,下令讓船馬上起錨,隻聽得風吹龍鳳旗颯颯直響。當範成大看到岸上的人群久久不肯離去時,他禁不住熱淚盈眶。

範成大觸景生情,轉身走進船艙,提筆寫《渡淮》一詩:“船旗袞袞徑長淮,汴口人看撥不開。昨夜南風浪如屋,果然雙節下天來。”當時,淮河北岸由金兵把守,當範成大的船一靠岸,一名金將帶著幾名兵丁就上船檢查通關文牒。隻見這些金人頭戴狼皮帽,操著生硬的漢語說話,範成大不禁感慨:“華夏土地,竟讓他們憑此淮河一水之隔,硬生生地給分割開了。”他們隨即登上北岸,一幹人等棄船換馬,一路行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

即景生情,揮灑篇章

東京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開國都城所在,數代皇帝都曾在此執政,所以,當他們來到這裏以後,就決定在此逗留幾日,以憑吊先賢遺跡。而東京北門外的雙廟是為紀念唐代張巡、許遠而建造的。他們二人曾守睢陽(今河南睢縣),在抗擊安祿山叛軍時,以寡敵眾,堅守孤城達十個月之久,極大地牽製了叛軍的進攻計劃,保障了千裏江淮的安定。當範成大來到雙廟,看到立在雙廟中的張巡、許遠兩人雕像的時候,他又聯想到了高宗皇帝及朝廷許多將相麵對黃河之險,一味退縮求和,致使神州沉陷,覺得他們反倒不如這兩位古人。於是,他又滿腹感歎地寫下了《雙廟》詩:“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大梁(今河南開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在範成大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給他講解東京相國寺的恢宏。如今自己終於來到了東京,雖然已落金人手裏,但他還是想去瞧瞧。於是,他與隨從出驛館,沿舊禦街北行,穿過朱雀門,上了州橋。下橋行不多遠,老年隨從指著街兩邊說:“前麵東邊便是相國寺了,對麵是舊開封府。”他們來到寺門前,隻見屋簷傾敗,滴水瓦的瓦頭一大半已經斷落,唯有“相國寺”門額尚完好無損。進入裏麵,發現遊客不多,主要是身著胡裘、腳穿皮靴的金人。一些殿堂空蕩蕩的,牆皮剝蝕,蛛網結窗。昔日的五百銅羅漢如今隻剩下幾十尊,唯八角琉璃殿尚存規模。他又向人打聽,得知相國寺已閉門很長時間了,今日是第一天開門迎接香客。範成大一時感慨物是人非,又寫下了《相國寺》一詩:“傾簷缺吻護奎文,金碧浮圖暗古塵。聞說今朝恰開寺,羊裘狼帽趁時新。”幾天後,範成大渡過黃河,經湯陰,走河北,向燕京進發。沿途每到一處都寫下詩篇,懷古諷今,也偶記金人風俗,比如《扁鵲墓》、《相州》、《秦樓》、《邯鄲道》、《藺相如墓》等詩,都是這一時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