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楊萬裏:獨創“誠齋體”,詩體又一家(1 / 2)

楊萬裏(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今江西吉水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文學家、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進士。曆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裏。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遊、範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楊萬裏一生學問淵博,才思健舉,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兩百餘首,散文亦不乏佳品,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由其長子楊長藉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編定,流傳至今。

廣師博學,鍥而不舍

楊萬裏出生於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九月二十二日,這是一個風狂雨橫的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於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四月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了宋、金戰戰和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麵。楊萬裏八歲喪母。父親楊芾,精通《易經》,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著藏書對楊萬裏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銓《楊君文卿基誌銘》)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裏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舍。他十四歲拜高守道為師,十七歲拜王庭程為師,二十一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

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楊萬裏赴臨安參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二十七歲拜劉才邵為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戶任上,父親又攜領他去拜見謫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銓。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裏以重要的影響。

力主抗戰,反對議和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楊萬裏進士及第。紹興二十六年授贛州司戶參軍。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縣丞。時主戰派領袖張浚謫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裏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後以書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拭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誌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裏服膺其教終身,於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誌。胡銓當時謫居衡州,楊萬裏又請他為此寫了《誠齋記》。為丞零陵,“一日而並得二師”(《跋張魏公答忠簡胡公書十二紙》),張浚、胡銓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裏終生效法的榜樣。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趙構遜位(讓出帝王的位子),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孝宗即位,銳意恢複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秋,楊萬裏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於次年正月西歸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服喪三年,戶不閉而無客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楊萬裏至臨安,先後謁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等共三十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曆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裏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讀後讚歎說:“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

奉新知縣,頗獲治績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楊萬裏除(任命,授職)府奉新縣知縣。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裏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裏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與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奉新任職雖隻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裏除國子博士,開始做京官。次年,張拭由於反對侯幸近習執掌要職得罪虞允文而被擠出知袁州,楊萬裏抗章力爭張拭不當去位,又致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七月,轉太常博士;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九月,升太常兼權吏都右侍郎官;乾道九年四月,轉將作少監(古代官署名稱,其主管亦稱“監”或“少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