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辛棄疾:人中之傑,“詞中之龍”(1 / 3)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軍事將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代表作有《摸魚兒》、《水龍吟》、《滿江紅》。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目睹屈辱,立下誌向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世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讚,因累於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於金,先後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鬱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讚生活。

他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祖父辛讚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誌向。此外,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有一天,金人貴族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讚用酒肉款待他。辛讚是個老實人,憋著一肚子氣,勉強擺了一桌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後,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樣一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牆上抽出一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麵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隻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一,隻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一聲:“看劍!”一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完顏千戶嚇得麵如土色,“啊”的一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幹淨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一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擒拿叛徒,名重一時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一個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建議北伐,彈劾免職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複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他在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隻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逝、人生短暫而壯誌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