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文天祥:民族英雄,愛國詩人(1 / 3)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代表作品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等。

見賢思齊,嚴父良師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其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yì)、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隻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簷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文儀對勞苦的鄉裏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誌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其父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鄂州之戰

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複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對他稱讚有加。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麵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後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並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於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

甘於淡泊,瑞州良吏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願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麼呢?朝廷權奸當道,這是時勢造成的。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由於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瑞州(今江西高安)。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複過來。

觸動權貴,委任贛州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崇政殿說書等職。有一次,賈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於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後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汙濁,決意退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