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金華)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太史公”。其著有《宋學士文集》。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手不釋卷,守信好學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嚐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沒錢買書,隻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書,越讀越喜歡,於是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為了能按時歸還,他連夜抄書。時值隆冬,寒氣無情地透過窗子,把宋濂的手凍得冰冷僵直。他不得不放下筆,將手伸開握攏,再伸開再握攏,等手暖和一點再接著抄。
母親一覺醒來,發覺宋濂的屋裏還亮著燈,就掀開門簾走進來,說:“孩子,你怎麼還不睡呀?都後半夜了,天又這麼冷!”
“娘,我在抄書呢!”宋濂答道。
“明天再抄吧!今天太晚了。”
“明天來不及了,我答應明天還書的,今天晚上我必須抄完。”
“他們家有這麼多書,不會急著看這一本的。”
“那倒是,”宋濂一邊抄一邊回答,“不過,不管人家看不看這本書,到期就要歸還,一天也不能耽擱。”
“這又不是大不了的事,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麼關係。何必這麼認真!”
宋濂說:“娘,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就這樣,宋濂一直抄到天亮,總算把整本書抄完了。白天,他把書還給主人家。那個人接過書一看,幹幹淨淨,不卷不折,還是那麼平整,非常高興,就對宋濂說:“快過來看看,這一排都是好書,你想借哪本,隨便挑吧!”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麵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欣然應命,倚重元璋
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名聲遠播的宋濂被薦為翰林編修,但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仍然隱居青蘿山中築室讀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征召浙江的四位大儒宋濂、劉基、章溢、葉琛至應天(今江蘇南京)。曾隱居多年的宋濂欣然應命,後被任命為《元史》總裁,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製誥。明初朝廷“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後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
在掃滅群雄、推倒元朝的過程中,朱元璋對“博物洽聞”的宋濂十分倚重,放手使用。還把長子朱標托付宋濂,請他用儒家思想文化來教導、培養自己未來的接班人,並教幾個親王讀書。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濂專職擔任太子的先生十多年,他以身教重於言教,教太子禮法,使太子言行歸於道德,經常教太子曆代興衰之教訓,詳細教導太子執政應當如何,不應當如何,太子對他非常佩服,言聽計從。
所受寵遇,無人能及
進入明朝後,宋濂成了帝師、太子師、翰林院“首臣”,朱元璋的顧問。朱元璋在誥文中說:“文者翰林院尚未有首臣。朕於群儒中選,皆非真儒人,各虛名而已。”隻有宋濂一人“博通經史,文理幽深,可以黼黻(fǔfú,古代禮服上繡的半白半黑、半青半黑的花紋)肇造之規,宜堪承旨”。還當著眾大臣的麵,讚譽宋濂為“聖人”之下、“君子”之上的“賢人”。
有一天,朱元璋問宋濂為政之道,何書為重,他舉《大學衍義》,並詳細解說司馬遷論說漢武帝的一段:漢武帝沉迷方技之術,不問政事,敗壞了文景盛世,致民力凋敝,破壞了農業生產,國家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濫用嚴刑、酷吏,君主如果說能以禮義教育人民,則邪說不入;以辦學校教育人民,使人人懂禮義,社會就穩定;人主以身行為天下先,人民就佩服,這些都是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