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溫,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基;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基”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早年求學,皆稱“神童”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十二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師從鄭複初,學程朱理學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複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劉基探訪“程朱理學”故裏—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裏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他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與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裏學就並掌握了豐富的奇門鬥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考中進士,勤於職守
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閑居三年。
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劉基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他自幼立下的宏圖大誌。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全部的才華與忠誠,去幹一番大事業。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但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在任官五年內,劉基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擿伏(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鎮壓義軍,著《鬱離子》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十月,劉基因反對招撫之策,力主剿捕,與執政意見抵牾(dǐwǔ,矛盾)。執政為方國珍賄賂,以為劉基之策傷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福,劉基因此受免職羈管紹興的處分。此後兩年,劉基一直放浪山水,以詩文自娛。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複被任命為江浙行省都事,與石抹宜孫於處州(今浙江麗水)同謀“括寇”,鎮壓安山吳成七起義,不久因功升任江浙行省郎中。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因執政故意抑劉基軍功,把劉基降回原級使用,且奪去兵權,仍以儒學副提舉格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劉基憤而棄官,拂袖而去,不久就回到家鄉青田武陽村,開始了長達兩年之久的隱居生活。
在此期間,劉基並未忘懷國事,仍然密切關注著時事的發展,著《鬱離子》,這是他的寓言體散文的代表作,這部著作內容深奧複雜,富有創造性的思想,風格以譏刺諷喻為主。徐一夔說:“鬱離子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鬱鬱然,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鬱離子》”。也就是說,“鬱離”含有使“聖人”、“明君”成就文明盛世之偉業的意義。《鬱離子》采取的是即事明理的表述手法,於形象機敏的言辭中透露出幽眇(精深微妙)的義趣,體現了浙東學派務實不務虛的學問特點,反映了作者審美觀所體現的社會生活整體,係統地闡發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哲學觀點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它同樣展示了古代知識分子被羈絆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