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羅貫中:曆史小說巨擘,編著《三國演義》(1 / 2)

羅貫中(約公元1330~1400年),名本,字貫中,山西並州(今山西太原)人,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開創中國古典章回曆史小說的巨擘(jù bò,大拇指,比喻在一領域居於首位的人物),代表作《三國演義》。十四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有誌圖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於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反元起義軍,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後離開。由於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後,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其中《三國演義》(原為《三遂平妖傳》)被列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博洽經史,南遷杭州

羅貫中先祖世代為仕宦出身,其後世家族很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一直保持著“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1345~1355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藝人在這裏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裏活動。羅貫中與誌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裏自然不願離開遠去。

步入青年,漫遊民間

然而,羅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代。元朝蒙古族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曆史大動蕩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彙編》就說他“有誌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東平、寧陽一帶)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裏,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裏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遂平妖傳》之作。

性格清高,多才多藝

據記載,羅貫中性格清高,與人寡合。他經曆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社會大動蕩,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過聯係,在當時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物。羅貫中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麵的。他寫過樂府隱語,還寫過戲曲作品《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麵,相傳他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誌傳》等。

約在公元1360~1363年間,“有誌圖王”的羅貫中來到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裏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他又回到了杭州。《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對曆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創作《三國演義》,形象生動逼真

羅貫中的鴻篇巨製《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曆史。他依據陳壽《三國誌》提供的曆史線索和曆史人物,博采裴鬆之對《三國誌》的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曆,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曆史事件,完成了這部七十五萬字的古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