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榛(公元1495~1575年),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山東臨清人;明代文學家,“後七子”之一。他是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歌理論家。初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以他為首,倡導為詩模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哀精華”(《列朝詩集小傳》)。後為李攀龍等排斥,客遊諸藩王間。其詩以律絕見長,著有《四溟集》、《四溟詩話》等著作。
出身寒微,初出茅廬
謝榛自幼右眼失明,正是這嚴重的生理缺陷,早早斷絕了他的科舉仕宦之念。但不俗的文學天賦和才華,使他自小喜歡詞曲和詩歌創作,這又為他結緣上流社會、成為一代文學名家提供了條件。十六歲便寫出樂府商調,“臨德間少年爭歌之”。就在這年,本鄉宿儒蘇東皋教他學詩。謝榛勤奮好學,詩歌創作大有長進。詩歌創作上的稍見成就,融初盛唐眾體而自成一家的學詩誌向,促使這位普通農家子弟走出臨清,深閱世,廣交友,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當時的京師是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天下文士名流多在此彙聚,因此,京城也成為謝榛一生漫遊的重心。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謝榛初到京城,登門拜謁了樂賢好士的內閣首輔楊一清。楊一清對謝榛的來訪表現出滿腔的熱情,這讓初出茅廬的謝榛頗受鼓舞。
獻詩趙王,浪遊四方
謝榛三十歲左右,西遊彰德,獻詩於趙康王朱厚煜,為所賓禮,因此成為趙王門客。彰德舊為鄴地,是漢末建安時期文人薈萃之地,而趙王亦富有文才,喜攬文士,這應該是謝榛居鄴的原因。此間,謝詩主要內容是寫鄴城風光及友人酬答。居久,謝榛不耐陪宴湊趣的幫閑生活,遂以鄴城為中心,開始了大河南北的浪遊。二十餘年間,南向沿江而東,遊廬山,至南京;溯江而上,觀覽荊襄形勝。北赴京都,登居庸關,遊五峰山,寫下了不少記遊詩。與其交往者,大部分是地方官吏、宗室藩王,也有僧侶、隱逸、酒家、學子,其詩也大半是友人唱酬、抒情言懷之作。其間,他曾兩登嵩山,尋訪禪僧;朱仙鎮憑吊抗金英雄嶽飛,吹台悼念李白、杜甫、高適。雖其很少與農民接觸,但對農民的痛苦生活也有所了解,並表示了深切同情,如《漁樵歎》。謝榛以“淡泊”自許,但仍關心時事。
爽直仗義,解救盧楠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內閣首輔夏言和兵部尚書曾銑,因反對權奸嚴嵩,遭讒被殺;一些友人亦因此而先後貶謫外地,謝榛寫了不少安慰、鼓勵他們的詩歌。第二年,在河南他聽到浚縣盧楠冤獄。盧楠是河南浚縣人,明代嘉靖年間的著名詩人和辭賦家。謝榛在移家安陽之後,與他結識成為極好的朋友。後來,盧楠因為禮數不周得罪了知縣,被投入獄中,並擬治以大辟之刑。謝榛聞說盧楠的慘況後,帶著盧楠的著作到北京求見達官貴人。謝榛先是朗誦盧楠的詩賦,後便接著哭訴道:“盧生真是遇到了天大的冤枉啊!他活著的時候,你們不幫著他平冤昭雪;他死了之後,再寫什麼像哀悼賈誼那樣的辭賦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在謝榛的真情感染下,“後七子”當中的重要人物、在刑部任職的王世貞,也幫助謝榛一同為盧楠奔走、辯白。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盧楠終於得以無罪獲釋。謝榛的這一舉動,使他的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當時的人把他當成了戰國時射書救聊城的魯仲連。不隻士大夫爭著要結識謝榛,就連廣大的北方地區的青年們也都爭相傳說他的事跡。
品文結“詩社”,史稱“後七子”
“後七子”的前身是“刑部詩社”。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浙江臨海人王宗沐、鬆江華亭(今屬上海)人袁福徵中了進士,授刑部主事。這時,正好孝豐人吳維嶽到北京任刑部主事,於是幾個人就共結詩社,品評詩文,唱和酬答。這一詩社是京城中下層官員自發的文學活動,以南方人為主。當時謝榛雖然曾經來往於山東與北京,但是卻沒有加入這一詩社。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刑部詩社隻剩下李攀龍、王世貞等寥寥數人,不成氣候。這年秋天,謝榛客遊京師。他已是享譽天下的著名詩人,李攀龍為了借重他的名聲,當即延請他參加“刑部詩社”的聚會。這時,詩社中人對謝榛景仰備至。謝榛的人品、才氣、交遊,尤其是其詩學見地,都為社中人所稱讚和景仰。李攀龍、王世貞對謝榛的傾倒之情,也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