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公元1506~1571年),散文家、抗倭英雄、明代官員。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舉人。後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成進士後曆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內閣製敕房修《世宗實錄》。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麵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自幼明悟絕人,“昆山三絕”之一
歸有光在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臘月二十四,生於江蘇昆山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攻讀。歸有光自幼明悟絕人,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餘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已慨然有誌古人”,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試。“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開始時對舉業滿懷信心,可是,鄉試卻連連落第,五上南京,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營,寒窗十五載,才以第二名中舉。此時的歸有光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二十一史,下至農圃醫卜之屬無所不博。歸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製藝被譽為“昆山三絕”。當時主試江南的張文毅謂歸有光是“賈(誼)、董(仲舒)再世”。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聲望,考取進士應是勝券在握了。在鄉試高中的同年冬天,歸有光雇上車馬日夜兼程北上,準備應第二年的禮部會試。誰知這次會試竟是名落孫山。南下還鄉後,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餘人。
名揚海內,困蹇不堪
歸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貧,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維持生計。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餘畝,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水,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
三年一次的會試,次次遠涉千裏而去,一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其間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cènɡdènɡ,遭遇挫折;不得意),把這位名揚海內的古文家長期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喪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不過,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煉了歸有光深沉堅毅、不屈服於權勢與厄運的性格。
耿介正直,不事權貴
明代科舉場上舞弊之風甚盛,雖不重唐代的行卷之習,但是有宗師和大官僚的提攜是仕進的重要捷徑。歸有光久困場屋,對這一科舉內幕應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卻絕不從旁門躋身仕途。鄉試中舉時的宗師張文毅對歸有光十分欣賞,他為歸有光後來三番五次不能中試深感惋惜,幾次“欲以舊誼招致之”,然歸有光“卒守正不一往”(計東《順德府重建歸震川先生祠堂碑記》)。歸有光屢不中試時,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邊的一位寵幸的宦官慕歸有光之名,讓侄子拜歸有光為師,並幾次讓歸有光進京私謁這位宦官,都被歸有光斷然拒絕。穆宗登位後,這位宦官權勢更大,歸有光仍然絕不與之往來(張傳元、餘梅年《歸震川年譜》)。歸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權貴的品格,表現在他整個人生的各個方麵。在古文領域裏,他始終堅持己見,不為群言所惑,敢於與當時統治文壇的“巨子”相抗爭。
反抗潮流,對手折服
明代自開國之初的劉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後,文壇上就開始彌漫起一股浮飾摹古的風氣。從永樂到成化的幾十年間,久居館閣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統治文壇,提倡昌明博大的文體,作文雍容華貴、平庸空泛,號稱“台閣體”。於是有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起來反對“台閣體”。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句摹字擬,以佶屈聱牙(jí qū āo yā,文章讀起來不順口)為高古。李、何“七子”致力於詩,散文並非所長,但是聲勢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又繼“前七子”而起,推波助瀾,變本加厲,摹古之風愈演愈烈。歸有光就是在這樣的摹古風氣中異軍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於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