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金聖歎:詼諧幽默,評論大家(1 / 3)

清代文學集封建時代文學發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學的一個光輝總結。各種文體無不具備,蔚為大觀,諸多樣式齊頭並進,全麵繁榮。詩、詞、散文等傳統文學樣式,清代使之得到複興;小說、戲曲、民間講唱等新興文學樣式,清代使之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首先,雍正、乾隆時期的詩文作家,創作上反映社會矛盾的內容薄弱。但詩說、詩派頗為活躍。著名詩人有持“格調說”的沈德潛,持“性靈說”的袁枚,與創作主張相近的蔣士銓、趙翼,被稱為“乾隆三大家”。還有王士禎的“神韻說”、翁方綱的“肌理說”等。風格以幽秀取勝的厲鶚,以生新取勝的錢載,以奇峭取勝的黎簡,以清迥倜儻取勝的黃景仁;還有以描寫人民疾苦的鄭燮,以及施閏章、宋琬、朱彝尊、查慎行、趙執信等。詩人眾多,風格各異,形成了元明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其次,散文方麵,產生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持續時間長達二百餘年,幾與清朝相始終。“桐城派”創始人是方苞,他論文最重“義法”,“義”即“言有物”,是指要有內容;“法”即“言有序”,是指形式技巧。劉大櫆繼方苞之後,進一步論述了文章的作法,著重探討了“神氣”、“音節”、“字句”的關係。姚鼐則提出了義理、考據、文章三者兼備的觀點。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論構建。由於這一理論構建借鑒了曆代古文創作的經驗、教訓,因此,又是古文理論集大成的表現。

第三,清初詞壇,也呈振興之概。陳維崧效法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作品數量多,為陽羨派(中國清代前期詞壇流派)詞的代表作家。朱彝尊編選《詞綜》,提倡南宋薑夔、張炎一派清空雅潔的詞風,為浙派詞的開山祖。納蘭性德詞擅長白描,神似南唐李煜。他們對後來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由於後代學者多認為康熙詞壇為清代詞壇最盛期,也常將“清詞三大家”稱為“康熙詞壇三鼎足”。其中,納蘭性德被王國維譽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第四,清初的長篇章回小說,如陳忱的《水滸後傳》、錢彩的《說嶽全傳》,通過寫前代故事,表現愛國思想。但藝術成就較高的,還推蒲鬆齡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誌異》。它借花妖狐魅等故事,揭發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製度的黑暗,歌頌青年男女對於幸福與愛情的追求。它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想象豐富,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善於把非現實世界的人物,賦予濃厚的現實生活的人情味。在清晚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那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的出現。《紅樓夢》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誌異》。

金聖歎(公元1608~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別號鯤鵬散士。一說本姓張,名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明諸生,一生絕意仕進,以著述為業。性格詼諧怪誕,狂放不羈,好飲酒,言行不同流俗。學問淵博,議論多警世駭俗。他詩文均有名,而主要成就在文學批評,尤在小說戲曲的評點上。他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合為“六才子書”,準備逐一評點,僅完成《水滸傳》、《西廂記》兩種。他的評點提高了小說、戲曲地位,評點中頗多精警之見。著有《沉吟樓詩集》、《唱經堂才子書彙稿》等。

恃才傲物,放蕩不羈

金聖歎生於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月三日,幼年生活優裕,少年時代有奇氣,即得大名,其名聲主要得之於他的恃才傲物和為人處世的放蕩不羈。金聖歎十一歲讀《水滸傳》,就曾經這樣批道:“吾每見今世之父兄,類不許其子弟讀一切書,亦未嚐引之見於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錯。夫兒子十歲,神智生矣,不縱其讀一切書,且有他好,又不使之列於大人先生之間,是驅之與婢仆為伍也。”另外,他還說過“從來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等語,俱是鄉中擔糞奴仰信苦學人必有如此鬼怪”之類的怪話。足見少年金聖歎別出心機、心有旁騖的人生趣味,其異端思想亦初露端倪。後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在他的身上,既沾染著晚明士人自由放任的思想氣質,同時,也不乏“天崩地裂”之後身為遺民的尷尬與困惑。

祭孔搶食,改名換姓

金聖歎本姓張,字若采。說起他的改姓換名,還有一段逸聞趣話。

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監生到文廟去祭祀孔子。大典方畢,那班平日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莘莘學子,突然一衝而上,都伸手去搶桌上的豬頭肉與饅頭,你爭我奪,醜態百出。文質彬彬的儒生何以如此粗魯?原來,當時的讀書人信奉一種說法:誰先搶到祭孔的豬頭肉與饅頭,就會科場中舉,獨占鼇頭,繼而官場高升,享不盡榮華富貴。張若采見狀,哂笑(shěn xiào,譏笑)不止,口占打油詩揶揄之:

天晚祭祀了,忽然鬧吵吵。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

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夫子喟然歎,晃頭又搖腦: